德国欲在传统和特色产业上加大投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8 08:3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柏林3月8日讯(记者魏爱苗)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都在不断地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何在调整中保持本民族的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也是各国都面临的巨大课题。德国在调整中的做法是,在传统和特色产业上下工夫,在为本民族创造福祉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说到德国,就不能不提到汽车。德国是汽车的故乡,是产生全球第一辆汽车和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地方。奔驰、宝马和大众,可以说是誉满全球。至今在汽车制造领域,德国依然是遥遥领先。为什么?因为它始终在自己的传统领域推陈出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或质量更好、档次更高。在本民族最擅长的领域进行革新,应当是抢占世界竞争高地的法宝。
机械和装备制造是德国的又一长项。看看世界各大医院的医疗设备,德国制造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在机械和装备制造领域,德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奥秘,就是在质量和高端产品上下功夫,用德国人的话说,就是在“高价值”上做文章。我卖一台机器的收入,相当于你卖两台机器的价钱。从收入上看,你我旗鼓相当。但我节省了一台机械的原料。以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在经济发展上,我比你更有可持续性。因为原材料我用得比你少,对环境的伤害比你小。由此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所在的地方比你的所在地更适于人类居住。
当然仅靠传统和特色,在全球化的时代,还不足以保障一个民族的生存。但它是基础和灵魂。围绕基础和灵魂拓展服务业,是德国制胜的又一法宝。我们看一下德国的产业结构: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统计,2010年德国公共和私人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6%。加工业占20.7%。金融、租赁和服务于企业的服务业占30.4%。商业、酒店业和交通占17.2%。建筑业占4.1%。农业、林业和渔业占0.9%。其它生产性行业占3.1%。
如果仅从加工业所占的比重看,似乎很难得出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但如果将金融、租赁和服务于企业的服务业包括在内,传统和特色产业的核心地位就一目了然了。德国的金融与美国和英国不一样,它们的核心业务始终是为企业服务。租赁也是如此。这两项相加就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其实公共服务业、酒店和交通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企业或核心产业服务的。打个比方,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载重汽车运载的都是货物和机械,有的就是赤裸裸刚出厂的新型轿车。还有德国的酒店和餐饮业,如果没有以工业为基础的博览会,酒店和餐饮业也就失去了活力。德国每年都有160多场知名的博览会,吸引了世界各地大批的厂商前来参展或参观,这是酒店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将这部分外围产业的产值计算在内,加工工业或传统与特色产业的核心地位也就十分明显了。
可以说,德国是一个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国家。因为除了上述产业之外,建筑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其它生产型行业,理所当然属于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离不开服务业。没有与之配套的服务业的发展,实体经济也是发展不起来的。这好比人的肌体,只有协调发展,才是最健康的。因此不能过于强调发展实体经济,而忽略与之相关的行业的发展,更要关心赖以生存的环境。或许这就是德国经济可以持续发展的经验。
德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并在金融和欧债危机中有着不俗的表现,是和加工工业的强大阵容休戚相关的。通过横向比较,更能清晰地看出德国的与众不同或其鲜明的特征。根据经合组织的统计,2008年加工工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依次为:南韩:27.6%;德国23.1%;日本20.6%;意大利18.1%;俄罗斯18%;荷兰14.1%;美国13.3%;英国12.3%;法国11.9%。
德国虽不及南韩,但加工业创造的产值所占的比重超过了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德国所占的比重几乎相当于美国、英国和法国的两倍。这说明德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非常重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当然德国的传统和特色绝不仅限于汽车、机械和设备制造,还包括化工和机电产品。世界上的第一台发报机是德国制造的。
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只有适应本民族的特色,并在自己的特长或长项上下功夫,才能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的专长,只是跟在别人的潮流后面往前走,就只能是拾人牙慧。不仅不能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且永远不可能发家致富。因为大的价值链被别人占据了,你在边缘位置只能发点小财。
德国几乎没有农业,或农业、渔牧业、包括林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总共不到1%,但德国却从不缺粮食和水果。而且面粉、食用油和水果等农产品之便宜,甚至远远超过一些农业大国。为什么?因为德国用一台机器就可以换回无数的水果和粮食。他的机器和设备是无法替代的,而粮食和水果是各国都可以生产的。这就是保持特色的重要性。
德国的产品无法替代,并不是说其他国家不能生产,而是说它的质量和档次高于其它国家。以汽车为例,能生产汽车的国家多了去了,但要买奔驰、宝马,、只能是德国产品,世界上没有其它分店。德国产品价格高、利润大。但这并不妨碍他推销自己的产品。1976年唐山大地震。此后不久德国总理科尔访华。中方抱怨德国机器太贵,不利于合同的签约。这位总理振振有词,说唐山大地震,几乎所有的机械设备都被摧毁了,只有从德国进口的地下采煤机几乎毫发未损,简单收拾一下就能开动起来进行生产了。贵是贵,但物有所值。
这就是德国人感到骄傲甚至是牛烘烘的地方。德国制造之所以誉满全球,有两个特点。一是精益求精,在产品质量上高出一筹。二是产品档次高,当然利润也大。用德国人的话说,只生产“高价值”的产品。
德国产品质量好或性能可靠是得到世界认可的。这也是德国产品受到欢迎的根基所在。然而始终保持良好的质量,是与德国人的素质和特性分不开的,更与德国的教育体系密切相关。德国人踏实、办事认真、不浮躁。加上教育和培训,让这种性格特征更加显现。他们自己在总结以质取胜时说,一是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工程师队伍;二是有良好的、经过培训的技术工人。
德国非常重视教育。训练有素的工程师队伍得益于大专院校或专业技术学院。良好的技术工人得益于德国的二元制教育和培训。德国大学城遍地开花。很少听说稍微上一点规模的城市没有自己的技术院校的。他们是工程师的摇篮。工程师在工程和产品质量检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德国尤为重视工程师的培养。
二元制教育则是德国的独创。高中毕业后要想进入工厂,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培训期为2-3年。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制造。有专门的培训基地。培训基地遍布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比如酒店操作员,他们的实习可能是美国最高级的饭店,也可能是在邻国的奥地利,或是在大洋洲的新西兰或澳大利亚。总之属于当今世界技术最领先的培训场所。这样他们就可掌握一些最实用而不是过失的技术。
二元制系指一半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半是在工厂实习。由于效果好,这种培训制度已经扩展到其它各种领域。比如学习国际政治的研究生在找工作之前,必须在国际问题研究所实习1-2年。在实习期间必须能够独立写出具有研究水准的论文。检察官和法官在8年学习期间必须有3年在基层法院实习的经历,而且还要通过2次国家级的司法考试。就是农民也要拿合格证书。不经过严格的培训并通过考试,是不能上岗的。现代农民在德国已经属于一种职业。这种职业要求你掌握现代农业机械,懂得土壤和如何同害虫做斗争,同时还要保护好环境。可以说,拿到资格证书的农民绝不亚于一个大学毕业生。
在传统产业和特长上进行技术革新和创造,是德国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的诀窍。创新并不是遍地开花,而是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更上一层楼。这样你就可以始终占据本行业的制高点,不断打造出更高级的产品。比如汽车,德国宝马公司已经研究出氢气发动机和试验用车。它比电动汽车更节能和环保。虽还不具备经济可行性,但技术毕竟已经领先一步。
还有机械和装备制造与新型能源的结合,德国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世界风能和太阳能设备市场,德国已经占据半壁河山。风力发电海上潜力最大。而在研制大功率的风力发电机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面。在太阳能方面,最先进的技术已经不再是光伏板,而是先收集光源,再经过热能发动机转换为电。这样白天收集的光,晚上也可以发电。这就比光伏板只能依赖白天发电更进一步。而制造热能发电机,恰恰是德国传统的机械制造与新技术结合的产物。
创新离不开教育和投入。据德国联邦经济部网站提供的资料,德国教育和研发的投入近期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
(责任编辑:袁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