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对家族企业发展的思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2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李惠森

  曾有一位记者问我:“作为百年家族第四代成员的一名香港商人,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精力去关注中国家族企业的事呢?”我一时语顿。其实,记者所提的问题,在李锦记家族成员中也曾向自己发问过。我们回顾李锦记家族走过的123年、传承四代的历程,家族的第二代、第三代成员间曾发生股权纠纷,甚至闹上法庭,令家庭分裂、亲情不再、企业负资产经营的沉重历史教训,最终让家族得到了“家和万事兴”的正面感悟,而这一句教化了多少家庭的古训,我们却是以沉重的代价换得。

  教训促使我们思考。纵观国内外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大凡成功的家族企业一般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创业阶段,基本上是创业者放手拼搏的阶段;到了第二代,多是以兄弟姐妹合作与团队精神为主导;第三代及以后则需要完善的系统来维系整个家族及企业的和睦与顺利发展。

  当今的家族企业,经过第一代的艰苦创业,家族和企业大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何避免家族发展到第二、第三阶段出现不和甚至破裂,从而使企业濒于破产危机的状况,是摆在无数家族企业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其实,中国千年经典《黄帝内经》中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上医治未病”,即防患于未然。就是要在家族内部发生矛盾纠纷以前,统一家族成员的思想、制定出大家一致同意并遵守的规则、加强家族成员间的充分沟通、加深家族成员间的相互理解,这样,才能把“疾病”解决在萌芽中。不然,如果沟通、理解不及时,就可能使无心的误解演变成矛盾,当矛盾不断积聚引至爆发,导致家族元气大伤时,再救治往往为时已晚。近些年,港澳和台湾一些名声显赫的家族企业出现的危机,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佐证。

  为避免重蹈覆辙,本着“治未病”的理念,我们把“思利及人”作为李锦记家族的核心价值观,让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学会用“直升机思维”,即把自己放在更高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也就是把家族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主动接受“我们大于我”的思想。9年前成立的李锦记家族委员会,就为此制定了“家族宪法”,以决定家族重大事项,引领百年的传统家族走上了现代家族治理传承的道路。

  内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大部分家族企业都还是由创业者执掌,仍然处于第一阶段。但在未来的5至10年,如何实现顺利传承与发展,将成为中国家族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本着“直升机思维”的高度,成立了“家族企业群体事务部”,专门研究家族企业问题,将“治未病”的理念与其他家族企业分享。

  近年来,在与不少家族企业创业者沟通的时候,经常会讨论到面对家族企业“家族”与“企业”哪一个应该摆在首位的问题。我认为,不同的家族有不同的特点,没有绝对标准的“对”或者“错”,只有“合适”或“不合适”。我们的体会是,“家族”涵盖了大家庭里的方方面面,而“企业”只是家族的一部分,家族犹如一颗大树的根基,企业只是大树的枝干。基于这种认知,李锦记家族委员会成员由我的父母(第三代)和我们兄妹五人(第四代)构成,下设了五个部门。我的父亲李文达先生待人宽容,从善如流,虽然年事已高不再承担家族具体事务,但他乐于接受并支持我们晚辈对于家族建设有贡献的思想,每次都积极参加家族成员沟通的活动。大哥李惠民负责家族投资部,姐姐莫李美瑜管理李锦记基金,二哥李惠雄是李锦记有限公司(酱料集团)的董事长,三哥李惠中是家族办公室负责人,我是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董事长兼CEO,同时负责家族学习与发展中心。我们每两年会重新讨论家族成员在家族委员会中的分工。反之,如果把企业放在首位,若一旦企业不成功,家族就像涣散了一样,一些不愿意或没能力承担家族企业业务的成员,就会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家族之外,部分家族成员也会觉得无用武之地。显然,这很不利于达至“家和”的大目标,我们的体会是,把重视家族的治理置于企业管治之前,是更有前瞻性的观念,有了治理好的家族,才能有好治理的企业。

  我的父亲是珠海市原政协常委,三位兄长分别是河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我是全国政协委员和辽宁政协常委。参加政协的会议,到各地考察、调研、学习的机会较多,在履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责时,我们都会把目光落在家族企业群体持续发展的议题上,同时了解到许多值得严重关注和深刻思考的现象,例如,不少家族企业主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是家族企业;社会上部分人把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小富即安、任人唯亲、管理落后等弊端看成是家族企业固有的特征;还有人把家族企业的新一代涂上灰色,称之为“富二代”;不少家族企业面临着如何交班、怎样接班、老一代不敢交班、新一代不愿意接班等问题;许多家族企业在传统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家族式管理转变时步履维艰等等。而近年来,港台多个老牌家族企业爆出家族内部财产纷争、股权争夺、对簿公堂的事件,更是为内地家族企业敲响了警钟。我注意到,如今内地的家族企业,大部分已近而立之年,当年创业的第一代人,多已迈入退休的门槛,大批家族企业陷入如何或能否顺利代际传承的困境,这一系列问题,是摆在家族企业,也是整个民营企业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