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日本2011年版制造业白皮书(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2 07:2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二)东北部大地震后日本制造业的动向分析

  据日本内阁府测算,日本3.11东北部大地震给灾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万亿日元。作为日本零部件的生产基地,大地震不仅令东北和关东地区的生产企业停产,也影响了全国的零部件供应,其他行业的企业也不得不停工减产。此次大地震充分显示出日本零部件供应链的“脆弱性”,而福岛第一核电站所造成的核泄漏事故也使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反思其核电发展计划。

  1.零部件供应链的断裂令日本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

  此次大地震的震中位于日本的东北地区,而该地区也是日本零部件的最主要的生产基地。生产的停滞给日本全国乃至全球的零部件供应体系都造成巨大影响,日本制造业受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包括:运输机械工业、一般机械工业、电子零部件、电子设备工业、钢铁业以及化学工业等。尤其是日本的汽车生产,几乎所有的大型车企均发布了减产甚至停产计划。

  2.电力供应不足令日本制造业“雪上加霜”

  电力稳定且廉价供给是确保日本制造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震灾令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和东北电力公司的电力供给能力大幅下滑。日本政府从2011年3月14日开始实行紧急限电措施,这无疑令日本的制造业“雪上加霜”。

  3.“日本品牌”的影响力开始动摇

  日本的制造业以“高品质·高性能”、“安全性”以及“耐用性”享誉全球,这种“日本品牌”的内涵令日本产品在全球市场上颇受信赖,也成为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源泉。然而,在震灾导致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日本品牌”的地位已开始动摇。根据日本某机构在地震后针对日本品牌的影响力在美国、英国和中国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相比地震前,震后“日本品牌”的影响力下降了12%,在中国的降幅更是高达22%;从行业来看,食品、饮料以20%的降幅高居首位。

  4.日本“产业空心化”的趋势增强

  在日元持续升值、电力供应不足等负面因素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正在将产能向海外转移。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011年5月进行的“日本东北部大地震后零部件供应链的恢复以及产业空心化紧急调查”数据显示,约有70%的受访企业回答“可能将加速向海外转移产能”。在被问及转移产能的原因时,“电力供应不足”以及“用电成本攀升”的影响成为主因。

  另据日本民间机构于2011年7月进行的“针对产业空心化的企业调查”显示,企业纷纷认为“尽快开始灾后重建”、“削减法人税”、“应对通缩”、“保证能源的稳定供给”以及“贸易振兴政策(如参加TPP谈判)”等应当成为政府首先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日本制造业“基础”的维持与强化

  1.企业加快海外拓展的步伐

  近年来,日本制造业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建厂数量不断增加。日本经济产业省进行的“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查”情况显示,2009年度,日本企业在欧美国家建厂数量与前一年度持平,而在中国的建厂数量则增长5.9%,在整个亚洲地区的增幅达到4.9%。可见,日本制造业企业正在加快向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国家开拓的步伐。

  日本制造业企业在海外建厂的主要目的正在转向“技术转移”以及“在海外增加产品种类”等方面;建厂的理由也从之前的“生产成本较低”转为“开拓全球化市场”。

  2.日本制造业企业国内生产规模的缩小化和高度化

  在加快海外市场拓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日本制造业企业在国内则不断缩小生产规模,将国内工厂转变为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基地”。随着国内工厂生产规模的缩小化和高度化,有一部分日本企业开始重新思考设备投资计划与企业利益目标在企业未来发展中的优先顺序,认为设备投资计划要先于短期利益目标的企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在国内的发展战略,正在从以往的“利益至上”逐渐转换为强化长期的战略投资,引入创新性的生产技术以及积极涉足新兴产业上来。

  3.日本制造业在零部件供应链体系中的优势和劣势

  受3.11大地震影响,日本的零部件供应链一度中断,其影响甚至扩展至全球市场,从而再次证明了包括零部件在内的日本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1)掌握零部件供应链核心的日本制造业

  日本的零部件生产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遍及汽车、化学、电子产品等多个工业领域,而且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的零部件生产企业逐渐从生产和销售急剧下滑的阴霾中走出,而且增速均高于工业制成品生产企业。震后,由于电力供应短缺、成本不断上涨更令日本“产业空心化”的压力日趋增大。众多零部件生产企业也逐渐将生产基地移至海外,这不仅令日本的劳动者丧失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而且也发生了核心技术外流的现象,从而大大损害了日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了避免“产业空心化”程度的加深,日本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例如,在2011财年税制改革法案中提出要下调企业法人税,推动经济合作,并且放松管制、加大补贴,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等等。(2)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不断增大

  在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东北、关东地区也是日本零部件企业的集中地。地震令该地区的企业生产停工,导致日本国内乃至全球的零部件供应链一度中断,中断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前所未见。

  而在震灾发生前,日本经济产业省所进行的相关调查就显示,近年来日本零部件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已经在逐步增大。其中,有约50%的受访企业表示,在全球竞争激烈化的背景下,原材料的配给难度不断增加。以稀土产品为例,由于稀土被广泛用于液晶电视、手机等IT相关产品以及新兴产业之中,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日本的稀土绝大部分来自中国,据统计,中国对日本出口的稀土约占中国稀土出口总量的50%。然而,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稀土的出口管制。2010年,中国的稀土出口量同比削减约40%,导致稀土的出口价格不断飙升。

  面对挑战,为了构筑起日本“强大的”供应链体系,越来越多的日本零部件生产企业通过“优化库存”、“完善原料供应信息服务”以及“扩大海外生产比例”等方式保证或促进企业的发展。然而,这也进一步增大了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四)日本制造业企业应以获得全球市场的“附加值”为目标

  为了促进日本经济增长,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必须在强化制造业的基础之上,以获得全球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的附加值为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所需的“人才—物资—资金—信息”的有效循环。

  1.为强化竞争力和获得附加值所采取的措施

  (1)产生附加值的因素逐渐发生变化

  就日本制造业企业的现状来看,“制造与生产”的差别化仍然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面对今后的业务发展,除了“制造与生产”以外,位居价值链前端以及后端的企业发展所必需的经营资源对于“附加值”的产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纷纷谋求通过产品生产的“整个商业过程”而获取竞争力。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蓝图2010”中也强调,制造业企业应当逐渐向“技术取胜、事业取胜”的经营模式转换。

  (2)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金融危机爆发后,有20%的企业表示“供应商的数量在减少”,有超过半数的企业表示“订单量减少”。调查显示,危机后,多数工业制成品生产商所获得的订单数量均出现下滑,但那些不限于接受客户的固定订单,而根据客户需求对客户进行游说购买的企业,其业绩反而出现增长。因此,以金融危机为契机,企业应当从以往的“高高在上”开始转为积极寻求与供应商的合作。

  (3)努力获取新兴市场

  通过获取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市场,不仅能够有效补充日本国内日渐饱和的消费市场,而且还能够使日本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尽快实现经济的复苏发展。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显示,在中国,约有45%的日本企业认为“中国市场的发展规模已经与发达国家市场规模相同”,约有35%的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将在数年内发展至发达国家的市场规模”。因此,有超过80%的日本制造业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对于其自身发展已经相当重要。

  (4)“日本品牌”的重要性

  如前文所述,受震灾以及核泄漏事故的影响,国外市场对于日本品牌的“信赖度”已有所动摇。因此,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日本制造业企业应当从企业的内部管理开始,进一步强化“日本品牌”的优势,进一步明确产品的诉求点,重塑“日本品牌”的价值内涵。

  (5)促进研究开发,加强标准化管理

  日本经济产业省2011年2月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日本企业对于“短期研究开发”的投入逐渐增多。然而,那些研究开发效率较高的企业所获取的经验是,“以长期的研究开发为基点,汲取所有关联部门的信息,实现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的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密切交流与合作”。而在研究开发取得成功的同时,企业还应当进一步明确国际标准化的重要性。为了保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获取更大的市场,企业在坚持国际标准化的同时,予以最大限度的活用也非常重要。

  2.实现企业经营资源有效循环,增强竞争力

  (1)“人才—物资—资金—信息”的有效循环

  日本制造业企业在稳固国内“基础”的同时,越来越重视通过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成果促进国内制造业的振兴,最终形成国内外“人才—物资—资金—信息”的整个经营资源的有效循环。包括:通过“全球化人才的培育以及人才的活用”实现“人才的循环”;通过“物资的循环使用和形成规模经济”实现“物资的循环”;通过“合理配给、有效投资”实现“资金的循环”;通过“品牌流通、开发新的客户”实现“信息的循环”。

  (2)现金流的回升

  如上文所述,通过企业在海外事业的拓展,通过“合理配给、有效投资”,企业能够实现资金的有效循环。而随着企业在海外股息回报的增长,企业的收益以及现金流都将会有所回升。

  (详情请咨询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http://www.cacs.gov.cn)

  (责任编辑:杨海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