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日本制造"向何处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2 11:0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陈友骏

  上月底,排名世界第三、日本第一的半导体存储元件生产商尔必达公司突然申请破产保护,再一次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脆弱神经,并成为日本政界及社会争相讨论的重要话题。

  笔者联想到之前因财务丑闻而蒙受巨额损失的日本照相机生产巨头——奥林巴斯,预期利润巨幅亏损的松下,以及接二连三陷入经营窘境的其他日本大企业等,曾经创造制造业神话的日本企业是否真的到了 “老年危机”?我们或许可以从多个侧面来解读这次尔必达破产事件。一方面,既可以正面地将其理解为日本国内电子元件生产行业的“再洗牌”行为,通过行业内部优胜劣汰重新构建日本同类企业的优势地位。但是,若从负面的角度来思索,尔必达事件的爆发或许是日本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王朝走向衰败的肇始,无论如何,从“日本第一、日本唯一”的宝座上陨落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

  毋庸置疑,避免尔必达事件的现象化、普遍化是日本政府的当务之急。2009年,尔必达公司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业绩出现急速恶化,日本政府投资银行向其注入公有资本300亿日元,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等采取了规模性的变革,一度拯救其脱离破产的窘境。如此一来,尔必达完全变为日本现有经济体制的“宠儿”,也自然无法摆脱与保护主义紧密牵连的干系。实际上,尔必达只是日本制造业的冰山一角,日本国内还存在诸多类似于尔必达这样“大而不能倒”的企业,比如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中臭名昭彰的东京电力公司等,他们抑或是支撑经济有序运行的“千斤顶”,由于身处基础性的核心部门,其一家的生死存亡将直接危及经济整体运作的新陈代谢;抑或是特定行业中的寡头垄断企业,不但承担着缓解当下日本国内就业困难的巨大压力,同时对于所在行业及产业的技术研发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接下来如何妥善处理诸如“大而不能倒”的超级企业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

  对于日本政府而言,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亟待解决的课题。2月29日,日本的四大主流报纸 《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和《每日新闻》全部就尔必达事件刊发了社论,其中《朝日新闻》更是以“尔必达的破产:敲响轻易救助的警钟”为题,直接抨击日本政府过分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指出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完善企业竞争环境的后台支持,而不该是在前台摇旗呐喊的角色。日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经济制度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巧妙地吸收了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念核心,力求政府最大限度地在经济运行中扮演隐形“舵手”角色。但是,经济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法则,并非是外部力量单方面可以主导的,日本政府的急功近利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而且,当政府的战略目标与市场现实发生无法调和的相悖之际,究竟是谁应该做出妥协?答案很显然,与市场的客观运行规律及错综复杂的决定因素相比,政府的战略目标显然处于可设、可控、可调的范围之内,而且浮动的空间足够宽阔。当然,笔者也认为,尊重市场并不等于完全地被市场所左右。

  此外,实际上,日本国内的本土企业正面临着两难抉择的尴尬境地。国内生产成本的过高导致本土制造类企业丧失足够的出口竞争优势,再加上国外同类企业所积累的后发制人的竞争优势,直接将日本本土的制造类企业逼入转移至海外的死角。但是,企业赴海外谋生存、求发展的决策显然与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立国战略相悖而行,本土企业密集转移海外,加剧了国内“产业空洞化”的发展趋势,这是日本政府竭力希望避免的结果。但是,主观逃避市场的客观发展规律,放弃向海外转移的机遇,单凭政府的保护政策而苟居于国内,并非是企业生存的长久之计。

  2011年,日本进出口贸易总额时隔31年出现巨幅赤字,“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遭受重创,同时也验证了日本出口行业整体衰退的事实。另一方面,据最新的统计显示,日本企业2011年第三季度的利润出现大规模的滑坡。当然,日元汇率疾升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剔除汇率因素之后,日本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欠缺或许也是值得深思的顽疾。

  对于尔必达的破产,究竟是偶然性的事件,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我们将拭目以待。面对火烧眉毛的经济状况,日本政府或许真需要变一下僵化的思路了。

  (责任编辑:刘潇潇)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