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朝鲜四日纪行:2012打开强盛国家之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2 18:2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朝鲜四日纪行:2012打开强盛国家之门

▲平壤市民从“跟随将军千万里”的巨幅标语下走过。本版照片所涉标语为本报实习生康莉翻译

  

朝鲜四日纪行:2012打开强盛国家之门

◤这些标语从左至右分别为:“将革命的首都平壤市构建成伟大的国际化城市”、“掀起大革新大飞跃的风暴吧”、“所有人为了先军革命的总进军前进”、“同志们!将今年提出的社论计划贯彻下去!”、“将胜利者的信心融入到强国建设当中”。

  

朝鲜四日纪行:2012打开强盛国家之门

◥平壤街头的女交警个个姿容秀丽,她们是平壤的“城市名片”。

  

朝鲜四日纪行:2012打开强盛国家之门

◤公交车是平壤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朝鲜四日纪行:2012打开强盛国家之门

◤放学回家的孩子们。

  

朝鲜四日纪行:2012打开强盛国家之门

◥朝鲜第一高楼柳京大厦。文/片本报特派记者董钊发自朝鲜平壤

  朝鲜太熟悉,是因为那段中朝两国军人在同一个战壕里浴血奋战的历史;朝鲜又太陌生,是因为虽然近在咫尺,但我们对朝鲜的了解是那么有限而且教条。

  从金正日逝世到金正恩这个年轻领袖开始治国生涯,再到在邻邦中国举行的朝美高级别会谈——对于朝鲜人来说,这个岁末年初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多少年来这个被高度符号化的国家,如今再次成为国际视野中的焦点。

  此次赴朝探寻,旨在让我们主观定位中的朝鲜形象更加接近真实。我们试着用几个关键词予以解读,至于那些正在改变的和永远不变的,都只是在说明,朝鲜正按照自己的逻辑前行。

  首善之都

  

  在朝鲜的四天,是应朝鲜官方要求而不带手机、远离电脑的四天。我试图将已形成的间接印象加以验证,直至重新架构。

  大同江畔的平壤,高楼很多见。车辆稀少的马路上,看不到垃圾桶和环卫工,路面十分整洁。

  这里就是朝鲜首都平壤。在这座城市,电梯较为普及,节能灯成为人们节约用电的主要照明工具。在朝鲜,没人避讳这个国家供电不足的现实。

  站在大同江畔,目光所及之处,一幢大楼高耸入云,这就是曾引起广泛关注的柳京大厦。它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105层的高度,更因为它曾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烂尾楼”。

  这座30年前开始动工的大厦,本打算于1989年竣工,然而,由于资金短缺于1992年停工。如今,柳京大厦在国外资金支持下再次复工。

  “或许等你下次来,可以住进柳京大厦。”朝鲜导游洪英秀说。

  在平壤,街头奔驰的汽车车主都是党政领导、人民艺术家、人民功勋奖获得者与国有企业领导人等阶层。稀少的车辆中,有一部分是出租车,但是这绝对不是人们出行选择的主要方式。常见的景象是,公交车站牌附近总能排起长队,有时长达二三百米。

  洪英秀说,在平壤乘坐出租车,价格格外高,如果不是碰到像着急看病等紧急情况,很少有人乘坐。

  平壤人出行的方式还有地铁。在深达百米的地下空间内,顶部彩灯高挂,两边墙壁绘画栩栩如生。外界一直认为,之所以将地铁建于地下深处,主要是考虑到战时需要。十几个地铁站名,光复站、凯旋站、风火站、红星站,让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从地铁的地面入口到深入地下150米的站台,我们看到了三层厚度分别接近一米的隔离铁门,据说这三层铁门可以有效防止生化武器等有毒气体的渗透,一旦战争爆发,贯穿市区的地铁系统将会是平壤市民最安全的防身之地。

  这样一座城市,成为朝鲜人的向往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人,哪怕是进入平壤,都要出示令他们为之骄傲的身份证。

  集体气场

  

  2月25日,周六,依然是朝鲜人的工作日。一大早,人们成群驻足在大同江畔,等待一辆辆破旧的公共汽车驶来。

  朝鲜导游洪英秀急匆匆走过羊角岛国际酒店大堂,锃亮的皮鞋踏在石地板上“噔噔”作响。一袭较为时尚的黑色外套、一件绿灰相间的花格套裙,从外表看,她和她所带领的中国游客没有任何区别。

  然而,对于朝鲜民众而言,要在地下百米深的平壤地铁站或者城市街头分辨出哪些是外国人并不困难。至今,朝鲜男人的服装色调仍以军绿和深蓝为主,工作服及一些生活必需品由国家派发。

  (责任编辑:编辑一)

  

  就在刚刚过去的2月16日——金正日诞辰70周年纪念日,这里的小学生们收到了新书包、铅笔以及美味的点心。在重大节日里向人民派发类似的生活用品,朝鲜一直将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在平壤街头,偶有大群的民众走过,他们可能是小学生,也可能是成年人。小学生手拿鲜花,随着节奏时而举过头顶,整齐划一的节奏下歌声嘹亮,当地人说,他们正在唱的一首歌叫《我的祖国真好》。

  在和游客交流时,导游洪英秀始终保持着矜持而从容的微笑,这种笑容在平壤街头不难见到。无论是面对衣着多么光鲜的外国游客,朝鲜人总能表现出“生活在幸福祖国”的自豪感和“万众一心”的精气神。

  洪英秀去过北京、上海这样的现代都市,在面对中国游客询问“您认为这些城市好不好”时,洪英秀仅是点一下头,继而面无表情地将目光转向别处,似乎在表示对这些“无聊问题”的无声抗议,用言语描述那些显得没有意义。

  “对世界无所羡慕”,这种在朝鲜的教科书和媒体上被灌输的观点,已经转化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气场。

  我想起在新义州开往平壤的列车上的一幕,一位朝鲜人将本地产的一个核桃交到一名游客手中,并通过导游反复讲着:“核桃很小,但它坚硬。朝鲜就是这样!”

  窗口形象

  

  来到这里的外国游客丝毫不用担心自己的饮食质量,一日三餐,游客们总能吃到美味的朝鲜泡菜,还有满满一桌盛宴。

  大多数服务员都能说上几句常用的汉语,整个服务过程中,露出朝鲜人特有的微笑。他们明白,“来的都是客”,无论友邦还是敌国,均需以礼相待。

  这种国际化的标准服务被贯穿在整个旅程中,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前提之下,他们将“窗口形象”的要求标准贯彻得极为彻底,因为他们知道,许多来到朝鲜的游客,多少会带有窥视的心理。

  洪英秀每次迎接旅行团,必须说的一句话就是:“每个国家都有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来朝鲜旅游,我们要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不好的东西不要拍。”

  也正是为了对于民族和国家形象的本能维护,进入朝鲜的游客,所携带的相机要接受严格检查,而摄像机则被列为绝对禁止之列。

  行走在朝鲜的四天,我过着和朝鲜人完全平行的生活——居住、就餐和购物的地点,均为涉外单位,商品种类较为齐全,价格与在国内并无太大差别。而朝鲜人的市场,外国游客不能擅自进入。

  有人说,是西方媒体的“选择性”报道,让朝鲜只好“选择性”地展示了。

  追随者

  

  25日晚饭时间,洪英秀将游客带到餐厅。

  游客们发现,无论在哪个指定地点就餐,一旁的电视机画面全是播放朝鲜文艺演出,其中占相当大比重的朗诵节目中,演员们都是以朝鲜特有的腔调,表情凝重激奋。

  “前辈们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洪英秀在说起两位已故领导人时语气坚定。而在描述金正恩这位年轻的国家领袖时,她露出了不一样的笑容:“他和金日成将军年轻时长得很像,发型也很像,我们把他们看成同一个人。”

  在平壤发行的一份报纸上,头版标题的大意为“领导人和人民之间要相互团结,发扬同志友爱的崇高胸怀和牺牲精神”。之后,又有相当大篇幅刊发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给金正恩的贺电或者致辞,以及一些国外媒体有关金正恩的报道。

  洪英秀经常说起的是,金正恩和他的父辈一样,有着一贯的亲民传统。当地有媒体报道称,曾有多家单位的工农大众向金正恩发来信件,发誓要更加坚强地为主体革命的新胜利继续奋斗,金正恩对此予以亲笔回信。

  “我们为拥有这样的青年领袖而感到自豪!我们会跟着他一直坚持走下去!”洪英秀说。

  对于朝鲜人来说,他们对于这位青年领袖的关注不仅局限在国内。“听说在北京,朝鲜和美国正在会谈,是真的吗?”洪英秀向中国游客问及这个问题时表情严肃。

  事实上,洪英秀和她的朝鲜同胞一样,对于国家和民族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种力量的锻造几乎贯穿了朝鲜的各个教育阶段。在朝鲜11年的义务教育乃至到大学的过程中,历史课始终是最核心的必修课程。对于两位领袖的著作和传记,学生们都要反复学习。

  有游客站在金正日的画像前拍照,洪英秀急忙说:“站着就好,不要摆姿势。”在赴朝旅行之前,游客手中都会收到一份旅行须知,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不要模仿国家领导人的姿态拍照”。

  国家符号

  

  “来到朝鲜,总会唤醒我们这个年代的人记忆深处的红色回忆。”从沈阳赴朝鲜旅游的一对老年夫妇说。在朝鲜,无论是城市街道还是乡间田野,随处可见诸如“人民生活向上”等宣传标语和领导人画像。

  在外国游客入住的羊角岛国际酒店,虽然没有金日成、金正日画像,但领袖精神仍巧妙地存在——在观光电梯的两侧灯光画上,“金日成花”和“金正日花”默默绽放。

  领袖精神所赋予的集体力量,被朝鲜人毫无保留地向外界做了展示。旅行团离朝回国时,游客可以付费获得一份光碟,其中包括已经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阿里郎”演出画面。

  两年前,这个据说由十万人表演的节目增加了“中朝友谊”的内容,演员们在朝中两国的巨型国旗前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直以来,朝鲜人习惯用这种方式展示他们的国家形象和强大的集体力量。这个已经被高度符号化的国家,自身也在营造着属于他们的符号——矗立在平壤市中心的主题思想塔和领袖金日成铜像;一个旅行纪念视频画面中,朝鲜人漫步百花绽放的公园,孩子们在幼儿园尽情舞蹈,意在告诉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国度。

  然而在很多时候,朝鲜要向世界展示的,并不是一些外国人想要了解的,于是神秘感由此产生。

  到朝鲜的第一天,几名游客溜出羊角岛酒店。走过大桥,穿过车站,四周一片昏暗,就连找一家吃夜宵的餐馆都很困难。四周行人稀少,偶有人影晃动,是军人在街头站岗。

  凌晨归来,这几名游客才发现,两名导游在酒店大堂一直守候,未曾离开。而在此之前,司机已经开车多次寻找。

  板门店

  

  2月26日,从平壤到板门店的高速路上,绝大多数时候只有这辆中巴车独自行驶,对面偶尔驶来的汽车载满了一身戎装的士兵。

  朝鲜是军人人口比例全球最高的国家。无论在城市街道还是在乡间,都可能遇到随时闯入视野的军人。

  这条名为“高速路”的道路,时常出现的坑洼让中巴车一路颠簸。通过这条道路到达的目的地,是游客必去之地——朝鲜半岛南北军事分界线。

  我们在表情严肃的士兵的注视下下车,一名长相英俊的军官开始为我们讲解板门店的地形和军事分界线的由来。

  板门店,本来是一个小村子,位于北纬38°线以南5公里、开城东南8公里处。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在这里签字,从此板门店扬名于世。

  在军事停战委员会的会议室,让人切身感受朝鲜和韩国的距离之近——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内,中间是一张长桌,南北军事分界线和长桌的中间线重合。开会时双方代表各坐一侧;在房子外面,朝鲜与韩国警卫人员近距离相视,双方不得越过一步。

  朝鲜军官的解说中,让人读出的是,半岛南北一分为二,给朝鲜人民心中留下了久久未能愈合的伤痕。无论是这名军官还是两名导游,他们总能真诚自然地表露出参战并取得胜利的决心和必然。

  眼前的一切提醒所有到过这里的人,对于战争毫无懈怠的准备,是这个国家的首选。

  “窗外”

  

  按照朝方既定的路线观察,一些遗憾在我心底产生——在展示一切美好的同时,游客无法接触农村。之前外界对于“朝鲜粮食短缺、农业落后”的说法无从印证。于是,每次路过村庄寥落的田野,我总是通过车窗向远处凝望。

  沿途,一座座房屋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较近处房屋的青石板屋顶淡雅洁净。偶尔能看到男人们牵引黄牛拉车经过田间地头,也可以看见在田间工作的拖拉机。看到有人举起相机,在田间劳作的人们会止住脚步或者原路返回。

  在田间,不难看到高高竖起的宣传牌,内容多是“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下决心一定能干好”等标语。

  较为引人注意的是,在这些村落中,一些学校建筑格外显眼。洪英秀说,朝鲜对于教育重视的程度很高,这些建筑应当是村落中最好的建筑。

  在朝鲜,现在实行从小学到高中的免费义务教育,如果有机会读大学,将继续免费培养。

  在平壤和开城,学生们身着统一的校服行走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这些校服和书包等学习用品都是由国家统一配发的。

  “在2月16日庆祝金正日同志诞辰时,孩子们还收到了点心。”洪英秀说,每到重大节日收到礼物,这已经形成惯例。“即使是人口再少的村庄或者小岛,国家都要建学校,都要派老师。”

  主旋律

  

  2月26日,中朝友谊塔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更加伟岸。这里几乎是每个中国游客必到的地方。同样在朝鲜的历史教育中,这一段广为人知的历史被熟记。

  “我们的先辈曾经在同一个战壕里并肩战斗,那段历史是一段光荣而令人难忘的历史。”洪英秀说。

  然而,在时代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两国的生活水平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你们中国的高铁,时速可以达到500公里?”就在去往平壤的绿皮火车上,洪英秀一脸认真地问,被不少中国游客当成了幽默。

  历史的渊源和文化的一定共通性,让朝鲜人身上也留下了邻国文化的痕迹。洪英秀带领中国团队沿途观光时,同行的一名导游洪明基闲暇时唱起了《童话》等流行歌曲。而在两年前,中国电视剧《潜伏》同样在朝鲜热播。

  在我所入住的酒店,收看电视节目没有受到语言不通的困扰。在为数不多的几个频道中,除了朝鲜中央电视台,还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汉语频道。在朝鲜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革命建设题材的内容占了绝对比重。

  感受着这些变化,朝鲜人还在按照自己的逻辑前行。当被问及“改革”、“开放”之类的字眼时,洪明基多是选择沉默。

  时下的平壤街头,最多见的海报是“2012打开强盛国家之门”。

  显然,“建设强盛国家”是摆在新一届国家领袖面前最重要的任务。

  (责任编辑:编辑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