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被经验包袱压垮的艺术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3 01:3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赵武阳
[ 时刻掂量经验包袱的重量,经常反思曾经的法宝是否还能屡试不爽,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
2月27日,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好莱坞举行。法国影片《艺术家》捧得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成为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翼》之后第二部获此殊荣的默片。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在无声电影时代叱咤风云的艺术家,因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不去适应观众对“会说话的演员”的新需要,被新生代淘汰出局的故事。
曾风光无限的无声电影艺术家为何会落到凄凉田地呢?从电影所呈现的背景看来,原因有二。其一,观众的需求变了,新一代有声电影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其二,老一代的艺术家墨守成规,不愿放下在默片时代屡试不爽的法宝,去学习如何适应观众的新需求。
该片折射的是电影发展史上革命性的转变,而这种“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故事,在当今这个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也正在屡屡上演。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很多成功都是拜经验所赐——正是由于在特定领域积累多年,熟悉了相关业务的操作,并在持续成功的激励下,愈加笃信曾经的行为模式。如果环境没有大的变革,经验曲线的存在确实会起到积极作用;但万一遭遇数十年“未有之大变局”,过往的成功实则会成为前行的包袱。
该电影的意涵正契合当前两会热议的改革话题。当年为何苏、东等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如此命途多舛,而中国的改革能够成为“一场愉快的郊游”呢?一个根本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些国家运行得还差强人意,因此,改革所遇到的阻力相当大;但在中国,“文革”中的倒行逆施让整个经济濒临崩溃,使得中国恰好避免了苏东等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经验包袱”的困扰,举国上下共襄改革盛举。
而这30年来,我们积累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丰富经验,可这同时也增重了我们的“经验包袱”。这种包袱,在当前西方资本主义遭遇重重危机,而我国经济仍然一枝独秀的大背景下,尤其值得深思与警惕。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时,一些人已经开始总结所谓“中国模式”了,而在自我陶醉的过程中,丧失了改革筚路蓝缕之初谦卑的学习心态;而且,在这逐步转型的过程中,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范围开始固化,竭力扼杀触犯其利益的进一步改革;政府管理也趋向于借鉴之前成功的经验,而不是去想方设法应对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局面。
果真如此,则我们很可能像影片中的艺术家那样被经验包袱所压垮。如同电影技术大变革时代的观众那样,我们的社会结构和公众诉求也正面临着重大转型。在之前饿肚子的年代,有钱便是爹有奶便是娘,只要政府的决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生活水平,公众对决策的参与并不感冒。但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有钱”且“有闲”、“有胆”且“有识”的所谓中产阶层越来越多,他们不再那么容易接受那些没有自己参与和监督的决策,公民意识与政治诉求开始觉醒。
时刻掂量经验包袱的重量,经常反思曾经的法宝是否还能屡试不爽,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系复旦大学博士生、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