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中心:"防火墙"与"融通者"一肩挑(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3 07:3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陆红军
崔新生
丁宁
编者按:
今年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下称《规划》),提出瞄准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不断增强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影响力。《规划》明确“十二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六大任务,其中提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以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中心为重点,建设面向全球的人民币支付清算网络。
■本期嘉宾:
陆红军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
崔新生中国价值指数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丁宁高顿研究院CFA研究中心主任
现状
目前还只是个雏形
金融产品交易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而支付清算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中最精致的部分
《国际金融报》:按国家“十二五”规划,上海要创建国际人民币清算中心,在你看来,目前现状如何?优势在哪里?
崔新生:从21世纪初开始,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城市,就一直在争取“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上海创建国际人民币清算中心,可以说是对建设“金融中心”的进一步细分。
这种功能细分始于2004年,深圳东部提出设立“伦敦之伦敦城模式”——“中国基金港”规划方案,即实现深港大桥拉通、将深圳东部进行整体金融产业规划。这对深粤港来说是最优化的发展路线,后来这样的概念逐渐被别的城市借用。上海一直被中央视为金融中心的最佳聚集地,金融区和金融产业投资基金等政策和基础设施已经到位,而清算中心的概念源于数年前金融机构成片迁沪的政策定位。
丁宁:上海长久以来便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又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作为中国腾飞的龙头,上海集聚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境内首屈一指。从历史上看,解放前上海就已经成为远东金融中心,也是中国民族金融业的摇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建立了境内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引进了外资银行,率先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目前,上海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各金融要素市场及其内部清算体系,为其构建全球人民币清算中心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大部分外资银行及基金公司、境内各大银行资金运作中心都落户上海,为上海构建境内功能性清算次中心和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创造了基础性机构集聚条件。事实上,人民银行和一些商业银行已经或正计划在上海设立第二总部。
目前,上海硬件条件和国际声誉均属一流。浦江两岸的外滩和陆家嘴金融区可以为各金融机构和市场提供国际水平的经营条件。上海也已经通过世博会,向全球观众展示了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的资质和潜力。
与上述几点相应的是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上海进一步吸引了大量金融人才的加入。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上海仍然以其优异的经济金融水平,适时地吸引了不少全球金融人才效力。从这一点上来看,上海已经展现出国际金融中心的雏形。
陆红军:《规划》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定位4个中心:创新中心、交易中心、定价中心、清算中心。金融产品交易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而支付清算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中最精致的部分。完善清算中心体系,对于前三个中心功能的建设十分重要。上海建立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的优势在于拥有境内最大的外汇交易市场,金融要素比较健全,金融活跃度对中国其他城市来说算一枝独大,支付清算体系也相对比较齐全。具体来说,清算体系主要由大额实时支付清算系统(HVPS)、小额批量支付清算系统(BEPS)、上海区域性票据交换系统(LCH)以及中资商业银行行内汇兑系统4个主干道构成。
此外,上海还建有全国性的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系统、中国银联信息处理系统以及相关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内部结算系统,但这些系统均未纳入支付清算组织进行统一管理。
定位
(责任编辑:彭金美)
人民币国际化“中枢神经”
拥有定价权才有话语权,这应是我们的金融底线,而全面使用就已经包括了交易、支付、清算、乃至储备等功能
《国际金融报》:国际金融中心必然是国际支付清算中心,比如纽约被定义为“美元国际化的技术支持和推动力”,伦敦是“全球外汇市场交易的枢纽”,法兰克福是“泛欧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桥梁”,东京是“日元国际化的精心安排”,香港是“构建国际货币全球实时支付清算网络”。那么你认为,上海该用什么样的定义最恰当?
崔新生: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和香港各自的定位是多少年自然积累形成的,上海成为国际支付清算中心同样也需要自然形成的过程,而不能概念先行、通过政策“运动”推进一蹴而就。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除了承担比如国际支付清算中心的政策愿景外,更重要的应该从区域辐射的特殊需求出发,将整个长三角外向经济和金融需求进行功能定位,如“全球金融与产业拼缝交易机制”等。
丁宁:“人民币国际化的全球中心”。之所以这样定义,一方面在于上海的特殊地位,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势所趋。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位居世界第二的GDP总量,以及巨额国际贸易额和外汇储备总量,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人民币大有在国际上崛起,成为主要的支付货币甚至是储备货币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上,上海国际支付清算中心,理应定位于服务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地位。
刚才已经提到,上海目前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人才的集聚已经初具金融中心的雏形。而中国大陆也正需要这样一个发动机,能够为人民币国际化起到一个高效的支付清算作用。上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具有足够活力、流动性和开放的金融市场基础。
陆红军:上海应成为“人民币定价机制与全面使用的枢纽”。拥有定价权才有话语权,这应是我们的金融底线,而全面使用就已经包括了交易、支付、清算、乃至储备等功能。
难点
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并重
与老牌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目前的差距在于,上海还缺少懂国际惯例和观念的复合型人才
《国际金融报》:和老牌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目前的差距在哪里?如何改变?困难又在哪里?
崔新生:上海具有金融中心梦想的原因之一,是基于旧中国的一段辉煌历史。而历史不能重演,因为要取决于特殊的制度环境。上海与老牌国际金融中心存在诸多差距,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整体战略规划、系统运行设计、制度层面的突破等,都非常欠缺。
丁宁:与老牌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目前的差距在于,上海还缺少懂国际惯例和观念的复合型人才。尽管是建立人民币清算体系,但这也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一环。这便要求上海必须积极参与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立法和司法,以及金融制度创新和观念更新。
为此,上海应该有所改变。上海需要多参与或者多组织国际金融市场的业务,借此来分享国际金融市场的机会,并在风险挑战中不断成长。这其实是一个金融机构“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两个过程。
“走出去”,就是让中资金融机构更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开分支机构,把境内业务推广到国际上,培养国际金融人才。“请进来”,就是让更多的人民币业务和从业人员从境外搬到外滩和陆家嘴。
当然,改变永远无法一帆风顺。上海在这种成长中,将会遇到人才的培养,观念的更新和风险的管理等等困难。比如,由于历史上中国对于金融领域的垄断,导致境内相对欠缺一种利率市场自由竞争的观念;人民币出入境业务的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也有待创立。此外,由于人民币回流渠道相对不畅,境内也要积极培育吸引境外人民币回流的投资机会。
陆红军:目前中国的货币市场交易、交割和清算不在同一地点进行。而且,中央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以往一直注重的是“北京—全国”模式,直接导致上海支付清算体系的辐射广度和深度非常有限,根本无法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以上海为基点直接连接全国的支付清算网络并不完善,一些重要的金融市场也没有设立相应独立的清算组织,相互间托管和结算系统的分割比较严重。总的来说,市场间集中、统一、互联并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接轨的资金支付清算体系在上海还没有形成。
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四个:大额支付如何与证券市场对接;三个外币支付清算系统(外汇管理局管理运行的外币清算系统、借助国际结算网络的大型金融机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如何在支持中国外汇交易中实现统一;上海黄金交易所资金清算如何实现统一;期货交易所资金(保证金、风险准备金等)清算如何实现统一。
中国金融机构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清算规则,整合成多市场无缝对接是个长期任务。上海需要跟国际清算标准接轨,构建多币种的支付清算和同步交收平台。然而要做到这些,相关部门对现有体制必须改革,这又涉及到风险控制、权力和职能的重新分配与调整等,上海建立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彭金美)
竞合
沪港竞合利大于弊
具体而言,香港的金融法制相对成熟,可以为上海提供借鉴
《国际金融报》:香港为了争夺人民币清算中心的地位,早在1998年和2000年,先后与深圳和广州建立了联合票据清算系统,此后又专门成立了专门处理跨境人民币支付的人民币实时结算系统。你认为两个中心将来成为什么样的竞争态势将更有利于各自的发展?
崔新生:香港具有成熟的金融市场及其交易系统历史积淀,这一点境内还一时不能相比。上海成为清算中心,如能借鉴香港经验,就是刚才说的更多地考量区域核心特殊需求,而进行系统设计,才可能真正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相互间目前还没有什么竞争对局关系存在。
丁宁:从长远来看,上海会是人民币清算的全球中心,对人民币清算应该有全局的战略眼光。由于和内地经贸上的密切联系,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地域上的距离和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这两个中心在人民币清算的初创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这样的竞争应该对于人民币清算是有利的。
在竞争中,双方应该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以及目前能够获得成功的经验。此外,还应该从对方走过的弯路上吸取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这样才可以做到两个中心同时进步,为境内外其他正在发展的人民币清算区域中心树立榜样模范和标杆。
具体而言,香港的金融法制相对成熟,可以为上海提供借鉴。而上海的人民币清算的资金来源无与伦比,法律监管上也相对便利,而且金融服务的腹地广阔,这一点与香港有所差异。双方一方面可以集中发展自己优势的一面,另一方面可以取长补短,比如上海的资金来源也可以为香港提供帮助。
陆红军:香港与广东接壤,建立联动关系是必然的。香港其实相当于试验田,在其建立清算体系能用来试探市场,增加一个风险缓冲的机会。上海建立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与香港是适度竞争关系,最主要的仍然是合作。沪港在地理位置上一北一南,将人民币在岸市场放在上海,离岸市场放在香港,既能有效监控人民币流向,又能促进两地平衡协调发展。这是一种独特的运营模式,也是中国一国两制的优势。
接轨
流出流入一视同仁
人民币清算体系应该遵循国际惯例,与现有硬通货币的清算体系互补
《国际金融报》:很多专家提出,清算体系必须站在与国际接轨以及有效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的高度来规划,你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什么?
崔新生:清算中心首先就是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这一点不具备,就谈不上完整的清算。
丁宁:人民币清算体系应该遵循国际惯例,与现有硬通货币的清算体系互补。只有这样,人民币作为一个新兴的国际主流货币,才可以和世界上其他主要货币享有一样的地位。这也就意味着人民币将可自由兑换,在国际贸易中作为支付结算货币,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
因此,我们在观念上,应该和对待其他货币一样,平等对待人民币,既不偏爱也不歧视。这也意味着,我们对于境外回流和境内流出的人民币也应该一视同仁。人民银行的参与和监管也应该具有高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在制定汇率利率政策时应遵循国际惯例,维护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以及汇率利率的稳定性。
陆红军:要站在国际视野上规划,并分层次实施整合。比如协调整合银行与银行间、各个区域间清算体系,并与全国清算中心、世界各大金融核心的清算中心连接。
分歧
为交易所当“救火员”
清算所就是这道制衡机制,一是起着降低事故率的作用,二是能在出现问题时充当“救火员”
《国际金融报》:我们知道,在实际操作中,清算所和交易所会因为利益不同,产生不同的观点。比如,交易所希望交易量增长,把保证金定得低一点。而清算所为了资金的安全,希望保证金定得高一点。那么,怎么来寻求这种平衡?
丁宁:尽管在实际操作中,清算所和交易所会有部分利益分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清算所和交易所,都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供应链上的两个紧扣的环节。这就说明双方还是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清算所和交易所都希望能把量做大,也都希望防范交易风险。双方在坚持这一共识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才能寻求到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利益的平衡之路。
陆红军:清算所和交易所利益有冲突,但总体目标一致:方便交易,控制风险,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事实上,交易所交易量的增长对清算所也起着“水涨船高”的利好。但水还需闸门管制,清算所就是这道制衡机制,一是起着降低事故率的作用,二是能在出现问题时充当“救火员”。二者从保证金收取上,短期来看似乎有所矛盾,从长期来看完全是双赢的。
(责任编辑:彭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