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人大代表建议简化项目审批程序 支持企业"走出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3 11:5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华龙网北京电 (记者 何清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但如何推进尚待明确。昨日,全国人大代表袁昌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走出去”仍有诸多难点,建议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企业“走出去”支持体系。

  审批手续复杂 制约“走出去”步伐

  作为重庆外经贸集团副董事长、重庆五矿机械进出口公司董事长,这些年,袁昌玉感受到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对“走出去”工作越来越重视,但作为实践者,她对其中艰辛深有体会:企业“走出去”道路并不平坦。

  袁昌玉说,一方面是程序复杂,审批难、周期长,制约“走出去”步伐。根据规定,三千万美元以下的投资直接在地方就可办理各种手续,而几十亿美元的大项目有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力度也较大。“就是一般超过三千万美元,而又不是政府层面推进的项目,办理起来最难。”

  “海外‘抄底’,抢的就是时机。”袁昌玉说,由于“走出去”项目审批程序多,标准不透明,审批结果难以预计,耗时长,外方就会怀疑,“你们到底有没有实力,有没有诚意做这笔交易啊!”这造成并购工作被动。

  同时,由于政策不配套,企业走出去后,还面临不少“路障”。她举例说,工作人员出国要办理因公护照,最快也需要20多天,而且护照有效时间最长为半年,“半年后又要专门回国办一次签证手续,费时费力。”同时,受限于护照的时间设定,中方工作人员还不能在当地办保险、信用卡、购买代步车等等,造成诸多不便。

  融资不易 “走出去”需银行支持

  融资难、成本高,则制约企业“走出去”规模。

  袁昌玉说,对外项目往往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短缺已经成为阻碍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因素。大项目主要依靠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支持,贷款审核机制严格、程序繁琐,导致企业的贷款很难及时批下来。加上一些地方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担保公司相配套,造成企业“走出去”的资金到位困难。

  “主要还是银行对企业信心不足。”袁昌玉认为,银行怕担风险,要求必须由保险公司担保,而保险公司收费较高,成了企业负担。“融资难度大,企业看到合适的项目,实力有限也很难实现。”

  为此,袁昌玉认为,企业“走出去”需要银行“并肩”同行,银行应主动给予支持,“银行应对企业‘走出去’的项目进行审核,如果其具有战略性,涉及资源、能源类的项目,是国家急需的,就应该予以特殊政策支持。”

  此外,袁昌玉表示,人才匮乏是企业“走出去”的致命伤。有好的项目、好的机会,却没有懂项目、懂外语、懂业务的人才,一切都白搭。因此,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对人才给予特殊照顾。

  袁昌玉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走出去”进行统筹规划,完善政策法律体系,简化审批程序,制定促进措施。

  袁志伦谈民企“走出去”

  “想与国企享受同等待遇”

  “两会”热议的话题总能引发广泛关注。昨日,博赛矿业集团董事长袁志伦对民企“走出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认为民营企业源于生存的压力“走出去”,其破釜沉舟的勇气远比国企要大,他呼吁在政策、融资等支持力度上,民企应该与国企享受同等待遇。

  在民企走出去的过程中,国企往往被认为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但袁志伦表示,由于政府对国企海外收购审批严格,相较之下,民营企业可能更有优势。而部分国企负责人在两会上的发言也证实,央企在海外市场上由于国企身份反而遭遇了国内和国外的双重审批难,同时在海外基础建设市场还存在恶意竞价的现象。

  虽然国企“走出去”限制多,但资源也相对较多。在袁志伦看来,国企有一些垄断的资源和政策的优势,而民企在这方面是不能跟国企相比的,民企的动力来自于这种生存的动力。从发明专利、从技术的创新,民企在很多方面都优于国企。

  袁志伦说,无论民企还是国企,都是中国的企业。真正的对手是国外的企业,希望大家一起在全球市场上竞争。他还表示,民企所能享受到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政策优惠和国企是有差别的。他呼吁,在走向海外市场的时候,国家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能够给国企和民企同等待遇。他认为,中国的银行界和金融界对本国的企业在海外“拼”市场的支持,无论经验、时间还是政策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