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张海英:政府花钱先斩后奏因预算法成稻草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4 01:51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张海英

   今年全国“两会”上不乏一针见血的言论,刘锡荣代表的很多建议备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刘锡荣特殊的身份、敢于直言,还在于刘锡荣说到了问题要害。比如,他指出,“什么时候在北京的这些驻京办没了,就说明人大把‘钱’管好了”;钱随意花导致各地“跑部钱进”。

   笔者注意到,刘锡荣提得最多的建议是完善法律、政府花钱和人大监督。显然,这也是“两会”代表委员和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

   尽管刘锡荣没有明说哪个地方政府花钱“先斩后奏”、人大只好认账,但既然说了,表明这个问题是存在的。这意味着,我们的预算编制程序、人大审议程序都变成了摆设——预算安排资金过多,政府就会突击花钱;预算安排资金不够,或者人大没有批准预算,政府花钱就会“先斩后奏”。

   各级人大是监督政府工作的最高机关。政府花钱“先斩后奏”,显然给公众的印象就是政府不受人大监督。某些地方政府花钱“先斩后奏”,在笔者看来,这种违反程序的现象有着深层原因。

   众所周知,人大与政府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在某些时候,这样的关系是混淆的,人大与政府变成了“哥们”关系。如此,人大就放松了监督,政府也不重视被监督。对此,我们需要回归一个常识:人大工作必须坚持独立性,才能对包括政府花钱在内的政府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政府实际权力太大与人大实际权力不大,也给了政府花钱“先斩后奏”的机会。如果政府花钱的权力严格受人大监督约束,如果没有人大批准预算政府动不了钱,显然,政府的权力相对就小了,人大的权力相对就大了。在一些地方,人大无论是批准预算还是批准官员任免都变成了走过场,如此,人大的权力必然变小了。

   约束政府花钱的工具是法律,但在现实中,《预算法》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而且《预算法》本身也不太完善。《预算法》被认为是“重要性仅次于《宪法》”的法律,然而,这部法律早在2005年就开始修改,至今未能通过。有专家去年还透露,与1997年版本相比,新形成的修改稿在一些地方反而退步了。

   另外,公众监督缺位也是造成政府花钱“先斩后奏”的一个原因。比如,哪些政府花钱“先斩后奏”公众就不知道,想监督也监督不了;哪些部门在搞突击花钱,体制外的人往往很少知道,自然也无法监督。公众监督是人大监督的有效补充,当公众想监督而缺少监督机会时,政府花钱就随意了。

   在监督政府花钱方面,既需要完善法律,又需要理顺体制。刘锡荣代表透露,大家呼吁《预算法》已经很多年,这次已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一审。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完善和落实《预算法》是监督政府花钱的关键。另外,人大与政府之间的监督体制必须理顺,审计监督能否纳入人大监督范畴,也值得考虑。

   一言以蔽之,政府花钱更需要程序正义,当“先斩后奏”破坏了程序正义,结果正义也就谈不上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