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民众认为中国“傲慢” 韩官员称摩擦很正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4 11:0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飞机从北京起飞,一个半小时就能抵达首尔,这让近日随国际记者团访韩国的《环球时报》记者成了外国同行们羡慕的对象。据韩国官员介绍,韩中建交只有20年,但往返韩中之间的航班每周大约900个,比韩日、韩美间航班的总和还多。然而在首都圈距离如此近,人员往来如此多的情况下,两国民间情感却似乎日渐疏远。过去一个月,因“脱北者”问题批评中国的报道在韩国媒体上几乎天天可见,位于首尔市中心的中国使馆几乎是所有外国驻韩使馆中最热闹的,一些人把到那里抗议搞得像上班。一名驻韩英国记者以此判断说:“韩国社会的反华情绪在升温。”韩国官员被问及此事时则强调“接触多了,摩擦自然难免”。记者接触的首尔市民都否认有厌华情绪,但让他们用一个词形容中国,多数人选择“傲慢”。
谈及中国,许多人提到“傲慢”
“停止遣返‘脱北者’的抗议,中国外长你听到了吗?”3月3日,中国外长杨洁篪结束访韩的第二天,韩国《朝鲜日报》以此为题的社论对中韩在“脱北者”问题上沟通不畅表示不满。这一天是《环球时报》记者受韩国政府邀请随国际记者团参访韩国的最后一天。在韩国一周,“脱北者”无疑是韩国舆论最热的词,《朝鲜日报》、《中央日报》、《东亚日报》等韩国报纸对此事的热炒每日不断,篇篇提及中国。
不仅是“脱北者”,去年12月,“中国渔民刺死韩国海警”事件也曾激起韩国媒体连篇累牍地谴责中国,中国渔民被称为“海盗”,保守团体喊着“不能放过傲慢放肆的中国”的口号围堵中国使馆,一些韩国报纸频繁施压,要青瓦台对华强硬。
“在韩国媒体如此密集批评中国的情况下,您是否担心中韩民间敌对情绪升级?”听到《环球时报》记者这一问题,韩国统一部次官金千植回答说,韩中之间是有摩擦,但这是因为两国间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在增多,接触多了摩擦在所难免,韩中政府间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渠道。
一些常驻首尔的外国记者的判断则不像韩国官员那样乐观。英国《金融时报》驻首尔记者克里斯蒂安说,在首尔工作3年多来,个人感觉“韩国社会的反华情绪在上升”。
克里斯蒂安的判断准确吗?为了解韩国普通民众的看法,《环球时报》记者在首尔一家教会对5名市民做了随机采访,他们年龄在29岁至41岁之间,其中1人是女性。在回答“如果只用一个词形容中国,你最先想到哪个词”时,3人选择“傲慢”,2人选择“发展快”。在“渔民海警冲突”问题上,5个人对华态度都是“气愤”。在被问及“你是否认为韩国媒体对中国批评过多”时,有4人表示“还不够多”。有意思的是,在“你是否同意韩国社会存在厌华情绪”的问题上,所有人都选择“不同意”。任职于一家韩国媒体的金小姐说,许多年龄和她相仿的韩国年轻人不关心政治,对中国也没成见,他们生中国的气,是因为不满中国政府态度“傲慢”。
“就像中国人称呼韩国人为‘棒子’,你知道韩国人怎么称呼中国人吗?答案是‘掌柜’。”韩国汉阳大学中国问题专家闵贵植这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至于“掌柜”一词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因为100多年前到韩国的很多华侨都经商,许多人卖中国菜,于是被称为掌柜,但现在提到“掌柜”多是蔑称,就像韩国人称呼美国人为“洋基(音)”,称呼日本人“倭人(音)”。闵贵植说,在渔民海警冲突和“脱北者”事件上,韩国人认为中国政府的态度伤了他们的心,中国人可能觉得这是韩国人自卑,韩国人会觉得中国仗着国大欺负人,是“店大欺客”。
(责任编辑:林秀敏)
什么在推动韩国民间对华情绪
闵贵植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你有没有发现,批评中国的韩国报纸主要是《朝鲜日报》、《中央日报》和《东亚日报》。”韩国人把这3家媒体简称为“朝中东”,它们代表韩国舆论中的保守势力,而李明博政府也被认为是保守派政府。据介绍,韩国社会中与之对应的是进步势力,报纸以《韩民族新闻》、《京乡新闻》为代表,政党则以民主统合党为代表,前总统金大中和卢武铉领导的都属于进步派政府。保守与进步的称谓没有褒贬之分,在对华态度上前者更强硬,后者相对温和。
在韩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没有李明博政府一定程度上的默认,韩国保守媒体在“天安”号事件、延坪岛炮战后指责中国偏袒朝鲜的声浪未必那么高,在渔民海警冲突、“脱北者”等问题上对中国的抨击也未必这么强烈。相比之下,中韩关系在卢武铉时期比较稳定。在2月28日一次演讲中,韩国反对派政治家、民主统合党代表韩明淑批评李明博政府“坐等朝鲜变革”,不仅等丢了和平,还让朝鲜更加依赖中国。
国际记者团还参观了韩朝间的非武装地带。在一座战争纪念馆中,韩方导游向各国记者耐心讲解了朝鲜战争经过,当讲到韩国军队在“联合国军”帮助下“几乎要实现统一”时,他说,“这时候,中国军队来了,战局一下子被扭转”。在一些韩国人的意识中,正是中国的参战使韩朝统一成为泡影,于是当“中朝血盟”一词出现在韩国媒体上时,常被用来抱怨中国的“偏袒”,尤其在2010年的“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战之后。任职于美国《时代》周刊的韩国人金成学说,“这两起事件就像警钟提醒韩国人,朝鲜从未放弃武力统一的念头,中国偏袒朝鲜的态度让韩国人失望”。
金成学说,韩国人对华情绪也和历史有关,虽然中国在历史上从未像日本那样给韩国带来极巨大伤害,但中国在一些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让韩国人不舒服,比如中国并不承认现在中国东北的一些地方古时候曾是朝鲜领土。还有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首尔传递时,中国留学生与反华示威者发生暴力冲突,此事在韩国互联网上激起许多对中国的不满,而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韩国民间对华不满的扩音器。
在中国国内,留韩学生守护奥运圣火的行为受到称赞,但据在首尔的中国留学生讲,从那次事件后,韩国社会对中国学生的态度有所改变。一名中国学生曾因校方一份资料上将“西藏”与“中国”并列提出抗议,结果与老师发生口角,韩国教师说:“你明明是在别人的国家,还不懂得收敛。”
一些中国国内的负面新闻令韩国人对中国印象不佳,如毒奶粉事件。在一些韩国人印象里,“中国制造”也几乎成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韩国一些泡菜的广告上会注明是“国产”而非“中国制造”。在首尔最繁华的明洞商业街,同行的埃及记者有意在路边摊上购买女士手提包,韩方接待人员立刻过来劝阻,“不要买,都是假的,都是中国制造”。
“为何不一年后再来韩国?”
“韩民族性格中有坚强好胜的一面,但缺少包容性。”一名韩国学者曾如此总结韩国社会存在反美、反日、反华情绪的性格因素。金成学说,韩国人对华负面情绪往往是波浪形的,会随着海警遇刺等具体事件的发生冲到波峰,一旦事件降温,情绪便随之沉寂。作为一个中年人,金成学反而对未来的一些问题比较担忧,他说:“假如海峡两岸发生冲突,驻韩美军介入,中国一定会袭击驻韩美军基地,对我们来说那将是巨大的问题。”
在驻韩美军问题上,《环球时报》记者从韩国官员口中听到的另一种说法更令人担忧———“韩朝统一,驻韩美军仍将是地区稳定的保障,不会从半岛撤离”。但也有官员说,为寻求中国支持,韩国会制定法律,禁止美军在统一后跨越三八线。
在韩国统一部会议室的墙上,悬挂着韩国总统李明博题写的几个汉字———“相生共荣平和统一”。说到“统一”,多名韩国官员在采访中表示,统一是韩民族脱离不了的命运,韩国需要中国帮助,中国是统一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一名驻首尔西方记者说,李明博政府的政策错了,如果真想和朝鲜搞好关系,首先要和中国搞好关系,而非一味对中国强硬。
在统一问题上,韩国社会似乎也存在“代沟”。闵贵植说,韩国人从小接受统一教育,四五岁时就要学唱《我们的愿望是统一》,这是除国歌外韩国人必学的第二重要的歌曲。但年轻人对统一的向往已不像老一辈那样强烈。30多岁的政府机构雇员崔先生说,“我这一代人已不像父辈般有战争记忆,也没有亲人在北方,如果统一能实现,那很好,如果不能,那就不能。”
据观察,近来在中国驻韩使馆外抗议的韩国人大多上了年纪。有一种分析认为,这些抗议者价值观成形的时期韩国正赶上朴正熙的独裁统治,那段时间韩国在政治上极度反共,所以韩国老年人至今对中国心存芥蒂。还有分析称,老人抗议多是因为他们有闲工夫,还能借抗议挣钱。
“为什么不一年之后再来韩国看看?”崔先生这样说,是想证明韩国对华情绪不值得担忧。抗议中国遣返“脱北者”的韩国女议员朴宣映在国会演讲时声泪俱下,崔先生的妻子问他:“她为什么要哭?她真关心那些北方来的人吗?”崔先生说,韩国很快就要大选了,一些人现在为大选忙起来了。崔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5年前我把票投给李明博,但他太让人失望了,等大选后韩国换了政府你再来看看,那时候韩国舆论对中国的态度可能会很不一样。”(赴韩国特派记者刘洋)
(责任编辑:林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