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棉农丧失定价话语权 棉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大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4 13:0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无论是农民弃棉种粮,还是企业大量倒闭,表象背后是价格这只无形的市场之“手”。价格由谁说了算,或者价格如何决定,从来就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从2008年开始,以往平稳的棉价突然像坐上了过山车,开始大幅波动。

  棉价为何突然变得如此反常,在夏津采访期间,不少与棉花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技术权威都连喊“看不懂”。而对于这个话题,夏津德鑫棉业公司总经理田九栋给记者讲了另外一个围绕棉花的商业故事。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是棉铃虫“咬伤”了棉农的心,如今的困惑则来自以美国棉为代表的国外低价棉,而困惑的人无一例外都是中国棉农,甚至还有整个棉纺织工业。棉花可能重蹈大豆覆辙,在国际市场丧失话语权,并非一句虚言。

   A

  棉价跌 卖棉难

  政府“托市”收购

  3月9日,记者来到夏津县德鑫棉业公司时,正遇上工厂出货,几辆货车正在等待装车,已经加工出来的棉包码放在一边。

  “这些货都是送往国储棉德州储备仓库的。”公司总经理田九栋告诉记者,现在棉花市场上最大的买主是国家。从2008年开始,国储棉敞开收购,大量棉花进入设在各地的国家储备仓库。

  2008年同时也是国际金融危机到来,国内棉价这一轮剧烈波动的开始之年,此后国内棉价仿佛坐上了过山车,涨跌周期越来越短。“棉周期”的反常,不仅让出口受阻的棉纺织服装企业“好景”不再,也严重挫伤了国内棉农的生产热情。

  田九栋认为,国储棉敞开收购的意义,就是为棉农“托市”,保护国内农民的种棉积极性。

  从国储棉的收购价格上看,也呈逐渐递增的趋势。2012年棉花临时收储价为每吨20400元,比去年提高600元/吨。

  对此次国储棉提高收购价,田九栋认为“非常及时”,“在此之前,大家对今年的新棉行情都摸不透,‘托市’收购价无疑给了你一个‘底’。”这也是田九栋的德鑫棉业坚持生产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郭彩萍)

  

  按照中储棉花信息中心公告,截至2月24日,本年度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已经累计收购临时收储棉花264.09万吨,其中包括内地收储110.54万吨,新疆153.55万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全年棉花产量达到660万吨,比上年增长10.7%。也就是说,2011年产出的新棉,已经半数进入国家储备仓库。

  而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测,中国政府手中的棉花库存将占到全球库存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供应缺口渐大

  棉花大量进口

  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造成棉花价跌、国家被迫“托市”收购的最大原因应该是棉花供大于需,严重过剩的结果,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凭借较低的劳动成本,棉纺织业成为收益最大的行业之一,我国国内棉花的资源缺口也越来越大。作为全球第一大产棉国,全国棉花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7000万亩上下,年棉花产量在600万吨左右。而国内棉纺织业每年的纺纱用棉均在1000万吨以上,我国棉花缺口常年保持在300万吨左右。2006年,国内棉花供需矛盾达到顶峰,缺口一度达到451万吨。

  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纺织服装业出口受阻,纺纱用棉也维持在900万吨以上。东方艾格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1年,我国棉花产量从441万吨增加到2011年660万吨,而消耗量却从502万吨增加到1116万吨,供需差距越来越大,企业开始大量进口棉花。

  供需矛盾的巨大差异,自然就会引起棉花的短缺。但从2009年至今,每到棉花收获季节,棉价就像着了魔一样,跌跌不休。

  按照夏津县银城街道办王里庄村棉农孙维龙的计算,籽棉收购价在每斤5元以上农民才能有利可图,低于5元钱就种不得了。2011年,从收获开始,棉价就被压得很低,“我种了12亩棉,收了5000多斤棉花,以每斤3.35元的低价卖出。”

  (责任编辑:郭彩萍)

  

  C

  沦为棉花净进口国

  或将重蹈大豆覆辙

  既然企业棉花短缺,为何放着国内的棉花不买,宁愿购买进口棉呢?

  “原因很简单,进口棉太便宜了。”夏津德鑫棉业公司总经理田九栋告诉记者,同等级的棉花,美国来的进口棉到青岛港的到岸价为16000元/吨,而按照上年度国储棉的“托市”价格,一级棉每吨只有19800元,每吨再加上1000元的纳税成本,差价高达5000元。

  也就是说,纺织企业如果使用国产棉,将比进口棉成本增加5000元。“对于依靠出口退税,利润率普遍在10%的纺织企业而言,原料成本的差异根本无法消化。”田九栋解释称,这也就是一方面棉花短缺,另一方面棉价大跌的最主要原因。

  令人担忧的是,根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1933年农业法案》确立了棉花补贴政策,2002年《农业法案》进一步确立了出口补贴和限制性补贴,还为棉农设立了反危机补贴、美国棉花销售性补贴。从1999年到2003年,美国政府对棉花的补贴率高达89%,也就是说生产100元的棉花,补贴89元;从2001年到2002年,美国的补贴率超过129%。而中国对棉花的补贴竟然每亩仅仅只有15元,相比较于美国,简直是杯水车薪。

  同时,美国农业部为吸引中国棉纺织企业使用进口棉,还推出了诸多优惠政策,比如免费使用“美棉”标志,并由美国农业部代为推介其产品。

  为了开展进口棉生意,田九栋的亲属也已在青岛设立国际贸易公司。

  而为限制国外棉花进口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目前我国棉花进口采取配额制。比如“80万吨限额”意指在规定时间内进口的数量不能超过80万吨,如果超过则收取高额关税。2011年年底,由于内外棉价差接近3000元/吨,国内棉市在收储支撑下振荡向上,巨大的市场价差和对棉花后市的预期,导致进口棉配额“一票难求”、价格出现大幅上涨。

  面对进口棉的冲击,夏津县农业局植保站站长于佃平已经深有感触。

  “在刚刚结束的全省重点农产品损害预警会议上,棉花生产已经拉响了警报。”于佃平告诉记者,他最担心的是,在进口棉的低价攻势下,国内棉花产量一旦落下来,想恢复就很难了。

  而夏津德鑫棉业公司总经理田九栋的判断则更为严峻。

  “国储棉的仓库并非无限大,总有满的时候,我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以国储棉为代表的中国棉花与美国棉等进口棉花将出现更大的冲突,围绕着世界棉花定价权的争夺会更加激烈。”田九栋认为,在未来剧烈的棉价波动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内棉纺织企业将会垮掉,“再不行动起来,棉花就将重蹈大豆覆辙。”

  (责任编辑:郭彩萍)

  

   - 相关链接

  重温“大豆危机”

  2003年8月份,美国农业部宣布,由于天气因素,美国决定减低大豆的库存。从这个时候,美国的金融资本进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猛炒大豆期货。从2003年8月份炒到2004年5月份,把大豆价格拉到了4400元人民币/吨。当时正值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限制,为缓和中美经贸关系,中国向美国派出农产品采购团以4300元人民币/吨的价格采购了150万吨大豆,且未作任何套期保值处理。在采购团走后的一个月,大豆价格跌至3100元/吨,中国企业被送上了绝路。

  事后证实,当年美国大豆产量创历史纪录,因此显然是国际粮商和基金在联手做“局”。据调查,这次采购使中方多花了15亿美元,此后一年,参与采购的中国企业全面亏损达80亿元以上,一半以上的中小大豆加工企业停产倒闭,国产大豆收购价大幅度下滑。

  在这次大豆危机中,山东依靠进口大豆的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大连华农、三河汇福等一批国内大型油脂企业也元气大伤。跨国粮商则借机兼并企业,淘汰大量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在进口大豆的低价紧逼下,国内农民开始放弃大豆种植,国内大豆产量一落千丈,中国大豆市场拱手让给进口大豆。

  一家之言

  定价权不是由

  棉田面积决定的

  ——山东棉花协会副秘书长边圣贵

  谈到棉花的定价权问题,边圣贵跟记者打了个比方,“这个问题,和铁矿石的定价权相似。”

  在边圣贵看来,定价权并不取决于种多少亩棉花。

  “去年9月以来,国际棉价一直在降,美国棉花和印度棉花都比国产棉花便宜,作为纺织企业,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讲,肯定更愿意用美国棉花和印度棉花。”边圣贵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有进口配额限制,“但国内棉花的成本一直在上升,成本上升,收购价格就要适当上去,那纺织企业的原料成本就上去了,生产的产品高附加值少,依赖出口的企业就更困难,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弱。这是一个连锁反应。说实话,目前来看,我们的纺织企业产能确实过剩,砍去1/3也是可以的。”

  “现在的情况是棉农委屈,棉企委屈,纺企委屈,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棉花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规模。”但边圣贵强调,目前我省棉花产业虽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张仍应谨慎,不宜盲目。

  “民以食为天,棉不能与粮争地,大面积地扩大棉花种植也不够现实。”边圣贵认为当务之急是我省棉花的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棉花收购标准多以棉花色泽来判断优劣,而不检测其强度、拉力和长度,使得棉农过于追求产量,导致一些棉花品质稍差,也影响到优质棉花因为产量稍低难于得到推广。”他认为,要在适当加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的同时,大力推广种植优质棉花,形成一定的主产区域和生产规模。“定价是由市场决定的,当我们的棉花产业足够成熟时,话语权自然就明晰了。”(记者陈川)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