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保险缺失 谁来为“的哥”的明天埋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5 22:46 来源: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牛其昌

   一辆小小的出租车,不仅搭载着乘客的方便,也搭载着出租车司机一家的幸福。而在“份子钱”虚高、保险缺失、超负荷工作等多重压力下,“的哥”们为了挣出高昂的运营成本,正在疲于奔命。

   3月5日本报刊发的《出租车“份子钱”向何处去》的报道,引起了全国各地许多出租车司机的共鸣,同时也让公众对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有了新的认识。

   “跑出租,得一身病不说,每个月还要交那么多份子钱,而且份子钱只涨不降,真的要人命啊!像我们这些没学历没技术的,只能干这行。最后身体垮了,钱也没挣多少,辛苦钱都交给出租车公司了!”腾讯网友“适可而止”在网上跟帖说。

   “出租司机辛苦,挣不到钱,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希望国家不要光讨论这个问题却无所作为,应该制定出一个可行的办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让出租司机活得有尊严。”新浪网友“only you”跟帖说。

  落下一身职业病

   “这篇报道的确道出了我们的心声。可能也有人会觉得,开出租每月三四千元的收入已经够高了,但大家体会不到,干这一行完全是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在挣辛苦钱。”济南的出租车师傅李佳俊对经济导报记者坦言,一年到头几乎天天都在“扫马路”的他,并不是不能休息,而正是由于报道中提到的“份子钱”虚高,让他们根本休息不起,只能天天在驾驶室里“连轴转”。

   “每天一大早醒来,一想到今天还要挣出130多块钱的‘份子钱’和100多块钱的油钱成本,再难受也得爬起来。从早上7点一直干到晚上7点交班,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经常三餐并成两餐、两餐并成一餐,饥一顿饱一顿。”李佳俊说,自己每天至少有12个小时是在驾驶室里度过的,甚至有时开车时间太久,回到家坐在椅子上,腿都会不自觉地发抖。

   “胃炎、颈椎病、肩周炎、腰间盘突出,干这行久了,难免落下一身毛病。每当遇到身体不适,自己能扛就扛,实在扛不过去了,就到路边的药店买点药吃。”李佳俊说,不是舍不得花钱看病,而是怕耽误了挣钱。

   山东省职业病医院职业病科主任邹建芳表示,出租车司机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由于需要注意力长时间高度集中,加上不良坐姿,很容易导致颈椎、腰椎及骨关节等损伤。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出现头晕、四肢麻木等一系列运动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严重者甚至有过劳死、猝死的危险。尤其是长时间开夜车的司机,损害更加严重。

  租赁合同致保险空白

   “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如果觉得我们赚得多,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李佳俊给导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每月工作28天,以4000元的月收入计算,一天跑12个小时,平均每小时的工资仅有11元左右。

   导报记者发现,若以每小时11元的工资计算,济南市出租车司机的工资标准甚至低于省政府刚刚颁布的济南市市区职工每小时最低13元的工资标准。而与济南市内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基本工资在2300元左右的普通工人相比,出租车司机即使每月拼命地“连轴转”,其收入也完全算不上可观。

   “开了13年的出租,明显感觉身体快要顶不住了。年轻的时候还能应付过来,可眼看就是快50岁的人了,真害怕自己哪一天身体突然顶不住了,没有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整个家庭怎么承担得起。”李佳俊担忧地说,自从工厂倒闭后自己就开始从事出租车这一行业,可是出租车公司与他签订的只是租赁合同而非劳动合同,公司还通过附加协议规定,养老保险金只能由他个人缴纳。

   跟“的哥”疲于奔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租车公司的管理还停留在“坐地收钱”的层面上,与出租车司机并没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济南一出租车公司的管理人员孟晓亮告诉导报记者,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很不稳定的群体,今天干明天不干是常有的事,因此公司不会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为他们缴纳保险更是不现实的事情。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所教授毛寿龙表示,出租车司机是社会的一大群体,医疗、养老保险的缺失,无疑容易引发这一群体的不稳定。而这一行业的“保险空白”,是因为这一群体比较灵活,很难在劳动合同中规定其劳动时间等因素,加之不少司机只是短期从事该行业,流动性比较强,因而很难要求出租车公司与其签订明确的劳动合同。

   北京华城律师事务所律师贾方义则表示,如果出租车司机与公司只属于租赁挂靠关系,双方应该履行达成的口头协议。如果出租车司机是公司聘请的,公司就必须与司机签订劳动合同。但无论是以上何种关系,只要构成了劳务用工关系,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条款,公司有义务为出租车司机缴纳养老保险,不签合同、不交养老保险都属于违法行为。

   贾方义直言,从实际的经营情况来看,出租车公司有义务为司机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

  放开管制方可体现公平

   针对出租车司机收入较低、油价不断上涨等问题,一些地区采取了调高起步价的方法。据了解,从去年8月份开始,上海市区出租车起步费由12元调整为14元,区域性出租汽车由10元调整为12元。杭州市收费标准变成了起步价11元(3公里),3至10公里每公里车费由2元调整为2.5元。然而对此,“的哥”们并不买账。

   “单价是提高了,可是坐车的人减少了。我们宁愿多拉几趟活,而把价格稍稍降低一些。”李佳俊说。

   济南市民孙飞的说法,印证了李佳俊的判断:“油价一涨就把风险转嫁给我们消费者,在‘份子钱’不少的情况下,出租车公司却可以旱涝保收,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如果涨价,我宁愿选择坐公交车。”

   毛寿龙对此表示,在司机多、运营牌照少的数量管制下,政府过多干预价格是不妥的。

   “政府需要做的是,完全放开数量管制,增加更多市场调节的空间,尽量压低出租车行业的准入门槛,敞开出租车公司的注册登记,同时避免干预出租车市场的经营。”毛寿龙说,“对于医疗、养老保险缺失的问题,我主张地方政府给出租车司机提供更多的选择,不仅可以规定公司为其缴纳,也可以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还可以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的标准办理基本养老保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