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明年财政性社保支出不低于GDP7%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6 04:0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耿雁冰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是本届政府在最后一年,一定要完成的五件事之一。
就在今年全国两会之前,民盟中央先后就“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和“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共同富裕”问题分别在湖南省和重庆市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向决策层提呈了“关于加快构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保体系的建议”和“关于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设的建议”。
就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本报在两会期间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农村与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索丽生。
省级政府财力均等化是基础
《21世纪》:去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这一转折点比预期的要早,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有什么要求?
索丽生:这需要我们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包含着完善社保体系的内容。
首先要加快综合研究制定一揽子总体战略方案。其中,应把建立和完善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财政体制摆在重要位置,作为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及,省级政府相关财政能力的均等化是基础,也是重心。
同时要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体制,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通过培育和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发展,形成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进一步推进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等相关制度的整合,继续深化就业、户籍等制度体制的配套协同改革。
《21世纪》:对于实现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目标,民盟中央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了什么建议?
索丽生:根据现实需要与发展可能,可分三步走:2013年前构建起“二免除一解除”的社保体系骨架,即用社会救助免除生存危机,用全民医保免除疾病恐惧,用全民养老保险解除养老后顾之忧。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时,构建完整的社保体系并全面实现定型、稳定发展,在普惠的基础上,大幅缩小当前过大的待遇差距,较为全面地解除国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全方位满足国民对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的需求,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财政投入比重应有约束指标
《21世纪》:目前我国四大基本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与老年服务,很多制度由于历史原因仍然处于分割状态,如何促使其从长期试验性状态走向定型、稳定?
索丽生:养老保险制度要从目前多元分割、交叉与缺漏并存格局向公职人员、职工、农民三大群体基本养老保险和居民老年津贴等有序组合的“三险一贴”体系发展,实现全覆盖。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降低总缴费率,做实个人账户;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重点,从基础养老金转向参保缴费;制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政策,确保其保值增值。
尽快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并轨为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条件成熟后再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轨为一元化的全民医疗保险;从疾病医疗费用保险向兼及疾病预防、保健服务并以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为目标的健康保险发展。统一经办机构,理顺监管体制;制定新一轮医改方案,为医疗保险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社会救助制度要从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多元制度并立格局向一个制度、多种待遇的综合型社会救助转化。将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维护底线公平、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的突破口,尽快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统一。
《21世纪》:财政转移支付一直是社会保障的重要方面,比如教育投入占GDP4%有明确目标,在社保领域能否也采取约束手段?
索丽生:对社会保障领域要确立相应的投入约束指标,为合理、有效地发挥社保体系调节国民财富分配格局的功能提供永续财力支撑。坚持稳步提高公共投入比重和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我们建议,到2013、2020、2049年,全口径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应不低于7%、15%、25%,现口径财政性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不低于15%、20%、30%。
通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未来10年社会保险基金持续大幅增长。壮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为未来提供适度的战略储备;“十二五”期间有必要从现有8000多亿元扩充到2万亿元左右,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投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