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唱片死了,音乐会更自在地活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8 04:02 来源: 信息时报

  

唱片死了,音乐会更自在地活着

  尽管宋柯曾站出来反复强调,“唱片已死”是断章取义,“音乐还活着”才是论述落脚点。但不明就里的人很容易就联系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为在一般的概念中,唱片和音乐不仅是“皮毛”的关系,更几乎是同义词。但其实唱片业只是整个流行音乐产业的一部分,只是“唱片公司”的概念太过于深入人心,好像流行音乐只是存在于唱片或者厂牌里。但其实音乐介质的革命是世界性的,音乐消费模式的改变让整个产业都在完成着新一轮的行业重组。而在看似羸弱的华语流行音乐市场,无线音乐的年收入有300亿,包括演唱会、卡拉OK等周边产业,流行音乐产业至少有1000亿的收入。就像原滚石唱片策略长张培仁所说:“现在的音乐更自由、更丰富、更多元、更有趣,比以前更可爱。”在唱片奄奄一息的末日,音乐似乎还有更自在的生存之道。

  唱片之道:从音乐载体到身份证明

  代表:五月天

  在业内引起不小反响的台湾流行音乐纪录片《听时代在唱歌》中,相信音乐执行长陈勇志就认为唱片对于歌手几乎只剩下身份证明这一个功能,即成为歌手和创作人的名片。而歌迷买唱片仿佛也就为得到一张会员卡,买到你就加入你认同的创作者或者偶像的创意组织,唱片公司要给歌迷的,是唱片之外更多的东西,包括MV、演唱会以及生活方式。而相信音乐和五月天最早想出“买专辑就唱校园”营销策略,用买专辑送演唱会门票的方式,成功让《后青春期的诗》专辑销量在2008年突破20万张,纵观整个华语乐坛都已经算是奇迹。而2011年底的《第二人生》则分为“明日版”和“末日版”,供歌迷自由选择,也再次让实体销售突破20万张。

  而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唱片发行公司,星外星唱片通过市场调研得出单纯就唱片市场也依旧有其存在空间。独立厂牌风和日丽创办人卓煜琦就表示:“在数字音乐时代,降低了创作和宣传的门槛,但相对的,在人人皆可发声的年代,对于品质与创意的要求,就成了流行歌曲最被考验的部分。网络的坏处是,鼓励大家都当创作者,却没有建立价值标准的机制,以前都是去录音室录音,现在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做电子音乐了,流行音乐美的标准就变得模糊。”而传统唱片毕竟还有自身的一套审美标准,所以无论是高端的发烧唱片以及版本收藏,或者是低端的汽车音乐网络音乐,唱片载体都还是有存在的必要,只是功能发生质变,甚至不再承担商业价值。

  歌手之道:独立自主做老板

  代表:周杰伦、张靓颖

  产业发生变化,相应的歌手身份也发生改变。作为最成功的音乐公司——杰威尔的总经理杨峻荣表示:“当下的歌手已经不仅是在和同行艺人竞争,还要和电玩竞争,和手机竞争,和电影竞争。消费者选择越来越多,同样成功艺人的门槛要求就越来越高,歌手除了自己创作,还要跳舞,还要乐器,必须要有更多的条件。”主流唱片有既有的体制和观念成了束缚,而为了更大的自主性,原阿尔法唱片老总杨峻荣就联合周杰伦、方文山合组杰威尔:“艺人和创作人越来越重要,周杰伦的作曲,方文山的作词,靠创意结合起来,上舞台让大家评分。分立出来还是自由度的问题,我们可以自由地决定怎样和消费者互换概念和感觉,而周杰伦的创意怎样去满足,都不需要经过太多的审核。”

  杰威尔不是唱片公司,而是音乐制作公司,与此同时,独立唱片和独立制作开始兴起,有创作能力的歌手们纷纷成立自己的公司。比如五月天联合原滚石执行长陈勇志、张震岳联合原滚石营运长黄静波,艺人与专业经理人成立自己的品牌,歌手也因此更能掌握自己的音乐事业,传统唱片公司只剩下发行和销售功能。五月天玛莎就表示:“我希望我的歌曲就是我的招牌,不想因为有大唱片公司的政策或者方向的偏差而变成市场的牺牲品。自己决定音乐的宣传和演唱会,自己去树立自己的品牌。”而包括张惠妹、王力宏等同样先后从唱片公司分离自组公司,这种歌手自立公司再与传统唱片公司合作的模式很快延伸到中国内地,比如张靓颖唱片约签给环球,而自己却有少城时代作为经纪和音乐制作,后来更签下杨幂。

  盈利之道:演唱会成为拳头产品

  代表:张学友、王菲

  唱片销量无法盈利之后,演唱会成为最重要的音乐消费方式,陈勇志解释说:“相信音乐抓的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演唱会制作,因为每一场演唱会都不能复制,而体验行销在虚拟世界里是非常需要的;另外一个就是创作歌手,因为只要创作者的精神和想法够独特,也是不能被复制的。”

  陈勇志进一步解释说:“当一个世界变得越来越虚拟的时候,面对面的很实在很实际的需求会相对变大。像现场演出这种每一场都会有不同,在心理因素上就会变得有价值。演唱会可能是这个时代的第八或者第九艺术,是这个时代的综合艺术,是流行音乐新内容的最好的起点。”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相信音乐成为行内标志性的音乐制作公司,而五月天除了在台北小巨蛋连开7场创下纪录,而北京鸟巢的演唱会十万门票更是在三分钟被秒杀抢光。

  当下无论是偶像歌手还是实力派,无论是出道不久的新人还是久未露面的老将,几乎全部都在巡演。所以张学友2011年唱过108场都不停歇,足迹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渗透。有号召力的攻占体育场和体育馆,名气稍逊的二三线歌手有更为广阔的城乡结合部乃至大大小小的拼盘、庆典、年会、剪彩、酒吧。大牌诸如天后王菲唱酬外传650万,而张学友、周杰伦、陈奕迅、五月天、郑秀文等均在四五百万之巨。而诸如澳嘉娱乐旗下歌手欢子,“宇宙天团”凤凰传奇等,出场费虽不比巨星,但可以以量取胜,一场十万、二十万市场广阔照样收入不菲。而早前一直不直接参与演唱会制作的公司也纷纷重整旗鼓,滚石唱片运作的“滚石30”超大型演唱会更是延烧到“滚石31”,还会一直纪念下去。

  合约之道:经纪约唱片约相互分离

  代表:周杰伦、罗志祥

  沿袭国外唱片业的传统做法,华语唱片公司一般都不与歌手签完全经纪约,而随着唱片市场的萧条,艺人经纪部分变得越来越重要,唱片公司的话语权就更显式微,因而只能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参与运作。再以周董为例,唱片的制作公司是杰威尔,发行则归索尼唱片公司,“超时代”巡回演唱会的制作公司是台湾巨炮公司,演唱会硬件设备由瑞阳公司提供,演唱会经纪在不同地区又由不同公司负责。

  一般演唱会的商业模式是,制作公司把演唱会卖给各地演出商,演出商通过票房、赞助等获得收入。周董的内地经纪公司巨室音乐的经纪事务是向杰威尔收取10%的服务费,然后与各地“有关部门”以及演出商打交道,使得演出批文可以顺利拿到、演出可以被卖给最适合的当地演出商、艺人的电视节目和代言等通告的价钱能够相对公道。而在前几年,周董巡演仅硬件设备的成本就已经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还有高昂的场租费、人力成本、制作成本、宣传成本等,只有巡演场次够多,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摊薄成本。

  而在艺人经纪方面,同样也是战略合作更多,前金牌大风华南区总监、现澳嘉娱乐董事总经理陈轲就表示,如果要全约签下一个大牌歌手,高额的费用就很难承担,并且风险巨大很难控制,除非你是陈家瑛这样可以手握王菲和陈奕迅等大牌的超级经纪人。当下的许多唱片歌手往往有价无市,最有市场的是三类,一类是当红偶像,如罗志祥、李宇春;一类是老实力派,如张学友;还有一类就是网络歌手,如凤凰传奇。而包括唱片公司在内,大家通过战略合作,各做擅长,共担风险, 你擅长做经纪就做艺人经纪,擅长做演出就做演出制作,擅长做唱片就做唱片发行,大家坐下来分成,还是可以活得很好。而很多不能进入传统大唱片体系的歌手,通过演出和代言照样有可观的收入。

  表演之道:演电影演音乐剧多栖化

  代表:李宇春、何韵诗

  歌手转去拍电视剧拍电影早已经不是新鲜事,包括周杰伦、王力宏等大牌歌手都已经过足导演瘾,李宇春继《十月围城》后又在《龙门飞甲》过起3D瘾。这其中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一方面歌手不务正业,注意力转移之后势必影响音乐创作力;另一方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无可厚非。有玩得好的就有玩得不好的,孙楠、景岗山等十余位内地音乐人出演的电影《盗版猫》恶评如潮;高晓松请来韩庚、吴尊出演自己导演的电影《大武生》也是沦为笑谈。很多歌手削尖了脑袋想钻进电影圈,不惜放弃音乐本位而只为混个脸熟,至今未有“触电”的专职歌手已经屈指可数。

  与扎堆影视的浮躁相比,音乐剧和舞台剧也正在成为一个突破口,越来越多演唱会的模式融入舞台剧元素,比如张信哲、何韵诗等人都已经开始尝试,而音乐教父罗大佑也有庞大的音乐剧计划,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则联合音乐人陈建宁开始全新的音乐剧尝试。

  这是否意味着歌手离音乐本位越来越远?原滚石策略长张培仁表示:“以前你可能通过各种的后制手段让音乐变得光彩亮丽,消费者就上钩了。现在他可能会回过头来,去面对几个基本问题,第一个是音乐本质做得到底好不好,音乐的感情有没有做到位,第二个就是美学,你这个音乐出去的时候传播的风格讯息鲜不鲜明,创意、视觉、影像、平面、美术,有没有办法把这个讯息适切传达。”

  当音乐的存在方式不断扩展,华语音乐日渐稀缺的,却是阿黛尔这样能唱出心碎灵魂的“纯粹的歌手”。要知道,虽然2011年度数字音乐收入首次超过传统唱片音乐收入,但阿黛尔的唱片《21》实体销售竟超过1800万张。说到底,演唱会或电影再赚钱,华语音乐世界是否能孕育出自己的阿黛尔,才是流行音乐的真正希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