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媒报道中国"血汗工厂"极不负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0 07:2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近日发表声明说,该台《美国生活》栏目今年1月通过采访独白演员麦克·戴西的“亲身经历”,“揭露”装配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中国深圳富士康公司“雇佣童工”,结果发现,主要内容根本不是事实,而是凭空杜撰出来的。

  捏造——

  所谓“见过乙烷中毒的员工”是编造出来的情节,一些工人的年龄也是“猜想出来的”

  今年1月6日播出的这期节目,大量引用了独角戏演员戴西在独白节目《史蒂夫·乔布斯的苦痛与狂喜》中的表演。从2010年开始,这出长达两个小时的独角戏便在美国的剧院上演,共有5万名观众观看过,目前该独角戏仍在纽约公共剧场演出。

  相较于独角戏舞台,公共广播的节目显然更具“传播效果”。节目播出后,获得了88.8万次下载,成为《美国生活》节目中下载率最高的一期。

  戴西在节目中绘声绘色地描述说,他在中国富士康工厂见到了一些“非常年轻的工人”,“他们工作时间超长,并且做着重复性的动作”,他还“亲眼见到”了一些乙烷中毒的员工。然而,公共广播《市场》节目负责报道中国新闻的记者施密茨联系并采访了戴西在中国的翻译,翻译的陈述与戴西的说法出入较大。比如,戴西说他把一个iPad递给一名左手受伤的工人,这名工人从来没有见过iPad成品,当他看着iPad的屏幕亮了起来,一边用手指在上面滑动,一边通过翻译说:“真是不可思议”。翻译揭露说,这一幕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在日前播出的《市场》节目中,戴西承认,自己“见过乙烷中毒的员工”的情节,完全是编造出来的;他所提及的一些工人年龄,是自己“猜想出来的”。

  《美国生活》节目表示,该节目从戴西的表演中节选了部分内容,而戴西在节目播出前曾保证自己所说的都属实。实际上,从戴西访问过的中国工厂和交谈过的工人数量,到所谓遇见过乙烷中毒员工这样的重要情节都不属实。戴西向他和节目制片人提供的翻译名字是虚假的,并谎称翻译的手机号码已不再使用,无法与之取得联系。

   误判——

  这个涉及中国形象、谎言连篇的“剧场演出”,并不仅有一家美国媒体相信

  引人深思的是,面对这个涉及中国形象、谎言连篇的“剧场演出”,失去判断能力的并不止国家公共广播公司一家媒体。去年10月,乔布斯去世后,《纽约时报》曾刊登过戴西的一篇言论性文章。3月16日,《纽约时报》从网站上删除了这篇文章中“令人怀疑的段落”。《纽约时报》发言人艾琳·墨菲说,这篇言论未被删除的部分是作者“作为一名表演者和思考者的观点”。她强调,这篇文章“不是新闻,而是作者的言论”。

  美联社也承认,去年底曾就戴西的中国之行对他进行过采访,当时戴西也“扭曲了事实”。不知是否为了给自己的判断失误开脱,美联社强调,无论接受采访,还是在舞台上表演,戴西都宣称自己“到中国深圳的富士康公司采访了数百名工人”。仍在上演戴西节目的纽约公共剧院发表声明说,演出将按计划进行,但“我们希望戴西能更明确地告诉我们和观众,这个演出中哪些是、哪些不是他的亲身经历”。

   辩护——

  事件始作俑者称,新闻和表演是分开的,错误在于表演在节目中成了新闻

  对于这一丑闻,戴西在博客中为自己辩护称,“我确实为我的错误而感到遗憾,这些错误在于我的表演在节目中成了新闻,事实上那不是新闻,而是剧场演出。”

  戴西的百般抵赖,受到了美国舆论的广泛质疑和批评。《纽约时报》18日发表评论说,声称自己不是记者的戴西,在节目中并没有表明,自己所描述的“亲眼所见的事情”其实是经过加工的。戴西以前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他的节目都是亲身见证过的事实。就像《史蒂夫·乔布斯的苦痛与狂喜》一样,这出节目的重要性、权威性和情感力量等,也都完全来源于“戴西正在陈述一件事实”这个假设之中。评论最后指出,戴西这次其实是为了表明中国工厂在侵犯人权,因此便顾不上事实了。

  加州女青年切尔西·卡莫纳在美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上发表博文说,她曾把《美国生活》的链接发给家人和朋友,如今她不仅感到自己受到了误导,也为误导了这些亲朋而内疚。

  卡莫纳指出,戴西的所谓道歉并不具有说服力。戴西固执地断言新闻和表演应该是分开的,这也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些讲故事的人,无论是否具有表演性质,应当对他们的听众承担怎样的责任?

  (本报洛杉矶3月18日电)

  >>点评

  刘昶(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美国生活》栏目对富士康报道失实并非孤立事件,在当前大的媒介生态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这类涉及媒体道德、媒体伦理的报道失实事件越来越多。

  其原因首先在于,该广播电台与一些有官方背景的“外宣”媒体极为相像,国际新闻报道方针与政府的对外政策高度一致。西方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往往对坏消息,特别是与其政治形态不同国家的坏消息感兴趣。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失误,并不完全是由于抢时效或者是“对中国不够了解”等而造成的技术性失误。冷战思维中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刻板印象,导致西方媒体基于政治上的考量,不甚在意国际新闻报道是否完全遵照客观事实。西方媒体在对国内和国外的新闻报道上存在着双重标准,所谓“一个媒体,两个世界”,是美国新闻学者都承认的现实。

  其次,新兴媒体崛起后,传统媒体不得不在时效方面大大提速。对于记者来说,新闻报道自然是越快越好。不过对于编辑而言,新闻虽然是“易碎品,不能久等”,但“等一分钟还是可以的”,这“一分钟”就是为核实新闻真实性留出的时空。

  新闻伦理道德成为越来越热的全球话题,新闻和学界都在反思。媒介生态环境变化越大,媒体越应该客观谨慎地对待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公正等新闻报道的传统价值,是所有媒体都应该坚守的原则。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