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前主管倒戈 高盛遭遇空前信誉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1 07:0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高盛的贪婪似乎已到了连自己人都看不过去的地步。上周,高盛前主管格雷格·史密斯(Greg Smith)发表的辞职信炮轰高盛的企业文化“有毒”令这家全球极负盛名的华尔街金融机构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史密斯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自己的辞职信,他把这家华尔街知名投行比作一只吸钱章鱼,并称它是一个邪恶的金融帝国,称这家投行已经失去了“道德底线”,把利润置于客户利益至上,甚至把客户当作“提线木偶”。

  他写到,“高盛原来的文化已经不复存在,公司的运营方式和赚钱思维是将客户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

  史密斯在高盛任职长达12年,是公司美国股票衍生业务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主管。虽然有市场人士对史密斯的动机产生怀疑,说其是酸葡萄心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警钟已经敲响,负面消息不断的高盛应该有所觉醒。这一事件同时也给把国际投行当学习榜样的国内券商们提了个醒,洋为中用的时候要懂得去其糟泊,否则最终结果只会象史密斯所写的那样,“如果客户不信任你,他们最终不会选择跟你做生意,无论你有多么的聪明。”

  企业文化只剩贪婪

  “今天是我在高盛的最后一天。我在高盛工作了12年,我想我在这里工作了足够长时间,能够理解其文化发展轨迹,理解其员工和身份。说实话,现在的环境是我见过的最有毒和最破坏性的。”史密斯开门见山的指出高盛现在已经“有毒”。他写到,“文化曾经是高盛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对公众来说似乎有点出乎意料。过去高盛的文化一直围绕着团队协作、正直、谦逊,以及永远为客户的利益考虑。”

  “在过去十二个月里,我见过5名主管将他们的客户称作木偶,有时也会在内部邮件中这么说。”史密斯写到,“高盛原来的文化已经不复存在。我出席衍生品销售会议,会上没有花哪怕一分钟时间来讨论如何帮助客户,而仅仅讨论我们如何能够从客户身上赚取最多的利润。”

  此外,史密斯认为,高盛现任首席执行官布兰克芬和总裁科恩失去了对公司文化的掌控,并指出公司道德沦落是对高盛长期生存最大的威胁。

  这封1277个英文单词的辞职信刊出后,高盛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4日收盘下跌4.17美元,是当日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中跌幅第六大的股票,21.5亿美元市值蒸发。

  随后,高盛首席执行官布兰克费恩和主席加里·科恩随后发表公开信,“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想法。”信里写到,“史密斯的一己之见并没有反映出高盛真正的文化,没有真实反映高盛如何对待客户。”他们对高盛的员工表示,对于经历了过去困难时期的你们而言,现在必须要为这些指责作出回应非常不幸。高盛还表示,89%的员工认为高盛为客户提供了卓越的服务。

  遭遇空前信誉危机

  虽然有知情人士表示史密斯是因为没有升值而闹情绪,但他不惜搭上自己在华尔街的职业生涯来批评高盛,也再次引发了美国银行业的信誉危机,高盛应该警醒并采取行动。

  史密斯把“客户利益”和“高盛利益”这一难以调和的永恒矛盾摆上了台面。他的文章公布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激烈辩论。

  《澳大利亚人报》认为,它预示着美国银行体系“信任坍塌”。德国《世界报》发表评论称,高盛已被钉在耻辱柱上。美国《滚石》杂志的一名作者也曾将高盛称作“吸血乌贼”。英国《金钱》杂志15日说,去年以来,高盛一直试图低调,18个月以前,高盛承认误导投资者,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5.5亿美元的罚款。即使现在,联邦调查局还在盯着高盛。在这种情况下,高盛实在不想让人们再提起它以前的事。

  与此同时,一家名为“逃离金融城”的招聘网站公布了最近对5.5万名用户进行的调查,列出了金融业雇员最想逃离的十大投行,高盛名列第二。

  “高盛事件”再一次揭发了华尔街金融精英们的贪婪的本性和道德的缺陷,这一事件不仅在全球金融界掀起巨澜,也给国内同行敲响了警钟。

  推销不适合投资者产品,虚假研报,“三高”的屡屡出现,保荐代表人在尽职调查、持续督导等多个环节存在的严重漏洞等都是国内券商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如何进行自身文化建设,脱离以往的野蛮生长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等则值得国内券商们好好思考。

  (责任编辑:彭金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