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产能过剩的老毛病为何频频复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2 00:0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张立栋

  

产能过剩的老毛病为何频频复发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在电解铝行业整体亏损背后,西部电解铝的投建热潮却逆势加速冲刺。

  西部电解铝投资热潮并不是新闻重点,因为政策层面是鼓励有色产业向西部转移的。重点在于电解铝项目一窝蜂扎进西部的同时,东部相关产业转而不移,两头相加的产能再次出现严重过剩。

  据报道,截至去年底,仅西部某省区一地在建拟建电解铝产能即高达1305万吨,而目前全国总产能不过2600万吨。

  再从电解铝所在的有色金属产业来看,西部12个省区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2.9%,增幅比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快8.3个百分点,占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3.1%。

  这样的增幅已属“超速”,而一旦超速增加的产能遭遇中下游需求回落、宏观经济增速主动放缓的当口就值得警惕了。

  说起来,电解铝产业的过剩抑或“过热”现象从10年前就开始了。许多人至今对2003年前后严厉的宏观调控记忆深刻,而电解铝正是当年被重点调控的几大产业之一。

  电解铝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其冷热常与宏观经济呈正相关关系,比如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更比如电力设备等。而上述几个领域中前两个热度均有明显回落。而就在此时产能再一次出现爆发式扩张,这巨大的错位势必对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并带来许多衍生风险。

  风险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是环境负荷加剧。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明显脆弱于东部。举个最简单例子,由于地处内陆,降雨量低,自然环境的代谢能力很差。而电解铝产业又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众多大项目集中扎堆,无疑会给当地土壤、水资源带来很大威胁。就以往发生过的案例来看,许多有色金属企业在西进过程中,尽管带去了可观的GDP,但也给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失。

  此外,电解铝等项目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需求呈现出集中、量大、周期长等特点。一旦产能过剩,势必造成价格急剧波动,为了尽快收回投资或者迫于信贷压力,厂商往往会被迫低价出手,大打价格战,最终企业后续发展乏力。令人担忧的是,一旦资金链发生问题,追逐项目的银行将纷纷转为催收贷款,恶性循环不但会给当地留下半拉子工程,更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多人都拿出了解决方案。比如通过统一的全国性产业规划来避免总量失控、发挥行业协会主动性等等。尽管初衷良好,但在笔者看来,仍有一些负面效应无法克服。比如,全国性规划和基于行政区划的产业布局之间,其协调成本往往是难以想象的;而行业协会的建议总是无法抵挡地方政府的GDP冲动。

  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还是交给市场,而这一做法的前提是各个投资主体对风险有足够的弹性,换句话说,企业的投资预算必须是硬约束的。只有如此才会尽量让市场释放有效信息,进而从苗头上遏制资源浪费情形的出现。

  我们知道,电解铝投资主体中有实力雄厚的民企,也有国企甚至央企。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企业的投资步调不尽相同,以新疆为例,以往是颇具市场眼光的业内民企居多,而随后是国企的大幅度跟进,国企跟进虽晚,但却是大手笔。这样的大笔投资地方政府自然喜欢,但从企业角度而言,国企投资预算偏软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软约束的后果往往是对风险估计的不足。然而不幸的是,大国企的投资却会在事实上形成“风向标”作用,其身后又会吸引众多跨领域的民企跟进。最终形成“羊群效应”。一窝蜂冲进去,等产能形成却发现市场已接近饱和——一个市场怪圈就这样形成。

  不惟电解铝,国内任何一个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均有类似现象发生。

  其实,产能过剩本是个平常话题,充分市场化环境中,任何一次产能过剩都不可怕,因为都会有足够预警期,而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往往是及时纠错的保证。一旦风险控制能力长期偏弱,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而这才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在我看来,解决产能过剩没有“十全十美”的好办法,回归计划思维虽能遏制过剩但会严重挫伤经济活力进而遏制增长,降低社会总福利。可选择的办法还是要依靠市场,只不过,我们该做的是让各个市场主体变得更有效率,这样的办法虽不会“速效”,但社会总成本却是最低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