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预测的理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2 01:1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李工
近来看到一篇文章,介绍美国哈佛大学聘用一名厨师为学子开课,这位名叫丹·巴伯的厨师没有辜负哈佛的美意,他主讲的“科学与烹饪”成为哈佛大学2009年秋季最热门的课程之一。
后来巴伯承认,走这一步确实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现在,我爸爸肯接我的电话了,我的女朋友看起来对我有点儿小崇拜了。”
更引人注目的是,2009年,刚就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米歇尔,把“约会之夜”选在了巴伯位于曼哈顿的蓝色餐厅,巴伯亲自为他们烹制了一顿美味晚餐。之后,就连米歇尔·奥巴马招待其他第一夫人时,也选用巴伯的巴恩斯农场的产品,巴伯用的上好食材都来自于这个未遭污染之地。
巴伯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在祖母的农场度过暑假。他要学会开拖拉机,将干草打包放进仓库以备冬天使用。上大学后,他主修英语和政治学,毕业时获得一笔奖学金,准备前往亚洲撰写有关香港回归中国的论文。但后来,该奖学金和研究项目突然被取消。“那是一场意外”,巴伯回忆说,“我真的做好了去亚洲的一切准备,如果没有发生那场意外,我可能不会做厨师,那原本是一场糟糕的意外,却改变了我的人生。”
失望的巴伯开车横跨美国,前往加州学习做面包,并进入一家餐厅打工,由此他爱上了厨师这个行当。后来他到一所法国烹饪学校学习,但毕业后进入一家餐厅的时机不妙,因为这间餐厅行将倒闭。所幸,在这家顶级餐厅的工作经历给了他难得的锻炼机会,餐厅正式倒闭时,他已经获得了足够信心去开一家餐馆。就这样,蓝山餐厅诞生了。
人们未能按自己的理想轨迹取得成功时,往往会怨天怨地,感叹天不遂人愿。巴伯的成功经历则说明,人的理想、梦想的实现或许是不可预测的。
我又联想到著名作家史铁生。史铁生原本并不想当作家,他1969年到陕西延安插队时,还是一个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志青年。可1972年他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30岁那年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从1998年起每周要多次透析,备尝病疾之苦。史铁生就这样在病榻上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因为病情严重,自1988年起经过1000多次针刺,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已经成了蚯蚓状,所以有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就是奢谈的,谈死是矫情的”。
史铁生并非一开始就有一个作家梦,他的成功在于顽强的奋斗精神。这给更多的人们一个真实的教训:达不到目的不要怨天尤人,而要沉下心来,看一下自己奋斗的脚印是否踏实,哪些脚印已经被风尘埋没,哪些脚印尚息影犹存。
当这位被病魔折磨了大半生的作家在2010年最后一天的凌晨辞世时,他的眼角膜、大脑、肝脏等器官都捐给了需要的病人。他坐在轮椅里38年,参透人生,了断生死,俨入化境;唯其不幸,是以甚幸;与其说他是作家,不如说他是哲学家;他的肉体,他的灵魂,从来都在自由飞翔……
史铁生曾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每当我想起他,想到丹·巴伯和史铁生式的成功,就会想到:实现理想是不可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