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体"与万亿厚利(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3 07:1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厚利是建立在存款人微利、‘负利’和政策的‘父爱主义’保护之下的。”
“不上茅台,上一瓶进口的拉菲,价格会比茅台高得多。上一碗鲍鱼多少钱,上一碗鱼翅多少钱?‘三公’消费,不喝茅台,喝什么?”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如此为公款消费喝茅台的合理性辩解。
“说银行暴利?你去找放高利贷的吧,它利息更高。银行贷款年息才12%-15%,放高利贷的要50%?相比他们,我们赚得算少的了。”最近,一家银行当家人套用“茅台体”,委屈地为自己辩解。
2011年末,中国银行业净利润10412亿元,同比增长36.3%。这一利润增速让各界哗然。对此,全国两会期间,各大行高管不约而同地集体“卖萌”、“哭穷”,说银行业高利润主要得益于资产规模的扩张,其实总体资产回报率并不高,“不能说暴利,只能说是厚利”。
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认为,“银行一年利润才1万亿元,8000亿元补充资本金,剩下的要有分红、成本等,大头都给政府拿走了!”李若谷犯了个常识性错误,利润是扣除成本后的收益,而这几年大多数银行都上市了,虽然卖的都是“萝卜青菜价”,但股市再低迷,仍不妨碍其以再融资方式从市场抽血,补充银行资本金。每年从股民口袋中掏几千亿,这已成为银行资本金的主要渠道,而不是自有的利润。而另一家银行的行长说利差水平大体是2.5%左右,在世界范围来看是偏低的。他的结论是银行业利润甚至还不如制造业。这位行长忘记了,不是谁都能持有银行牌照。银行的牌照具有垄断性,价格由国家管制。银行以8%的自有资本金撬动社会资金为自己赚钱,借鸡生蛋,厚利滚涌。制造业有这本事吗?
应该说,在全球经济放缓、实体经济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背后,中国银行业的暴利是建立在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高度管制、市场化程度偏低、社保体系不完善、金融抑制没有改善的基础上的,老百姓只能把钱存银行,这是体制红利所赋予的。当然,近几年的天量信贷投放,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贷款基数,盘子越大利润越吓人。银行业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但过去几年间的通货膨胀率在5%以上,而特殊年景利息上浮几成潜规则,银行实际贷款的平均利率应该在15%左右。百姓在银行体系内70万亿的存款,以负利率的方式为银行业贡献了超额利润。所以,厚利是建立在存款人微利、“负利”和政策的“父爱主义”保护之下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受累于庞大的不良资产,银行业整体上徘徊于技术性破产边缘“挣扎求生”,而经过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重组上市,过去8年间,中国银行业几乎是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休克疗法,并出乎意料地迎来了谁都没想到的“暴利时代”,这一切让人感觉恍如隔世。国际金融体系动荡不安,而中国银行业逾万亿的高利润,把传统的垄断性暴利行业如石油和烟草业都抛在身后,银行业连续数年荣登“新贵”宝座,真是我们金融体系体制优越,竞争能力强吗?西方的国际性大银行排名后退,中国几家大行排名跃居世界前列,真的是我们管理水平比人家高吗?过去十年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升反跌,真的是外资银行开拓能力差吗?显然不是。
银行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面对去年银行业逾万亿的畸高利润,再对照实体经济的困难,畸形的银行利润已有发“企业灾难财”的味道。可以肯定地说,逾万亿的超额利润并不是建立在银行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特别高、创新能力特别强的基础上的。牌照的垄断、行政性定价及体系内外价格双轨制共同作用,使银行业的议价“说一不二”,利润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这是中国经济起飞的大环境和特殊体制红利所赋予的。
银行是高负债经营的,九成资产来自社会,而在金融大爆炸的年代,也要看到利润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信贷资产质量普遍面临挑战,因为银行业的每次扩张都伴随着资产质量的大考。齐鲁银行票据案,卷入的厅处级干部达20多人,烟台一家银行的支行长外逃,近日在浙江被抓,“一枪打掉几个亿”,如果不落网,外界根本无从得知,类似案件一再发生,触目惊心。银行是公众企业,涉及流动性风险和重大风险案件本应必须有透明的发布机制。但在高利润和高薪酬的过度激励下,出了事普遍不敢面对,怕被问责丢高薪,从上到下、从下到上都在“捂盖子”,最终让脓疮变为恶瘤,酿成更大风险。
在垄断和政策保护下,中国银行业成就了炫目的“世界第一”的暴利,造就了特定群体动辄百万千万的高年薪,但不要昏昏然,因为天文数字般的高利润并没有成就一个强大健康的金融体系。(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彭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