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国一周六挥"大棒" 专家建议出口企业多策略应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3 11:3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新华网上海3月23日电题:美国一周六挥“大棒” 专家建议出口企业多策略应对

  新华社记者 何欣荣 韩莹

  近一周来,美国针对中国出口的钢制车轮、镀锌钢丝和光伏产品等六类商品,连续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专家指出,基于美国的“再工业化”和大选年的政治利益考量,短期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升温渐成趋势。除了继续表示反对外,我国企业亦要通过“借美制美”“绕道出口”等方式加强应对。

  涉案企业市场表现各不同

  美国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毫无疑问会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具体来看,主要给包括外贸公司和生产商在内的两类企业带来利空。

  22日,在上证综指下挫0.1%的背景下,物资外贸板块整体下跌0.21%,表现略逊于大盘。其中,五矿发展和物产中大分别以4.84%和3.52%的跌幅位居前列。

  生产商方面的市场表现各不相同:由于美国对中国产太阳能电池板实施最高4.73%、最低2.9%的反补贴税率,这一税率远低于业界之前最高100%的预期,因此反被视为行业利好。包括无锡尚德、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等相关企业的股价,在消息公布后都大幅飙升。

  业内人士真正担心的是欧盟的效仿。相关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358亿元左右,其中美国市场不到15%,欧洲市场则接近57%。一旦欧盟立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影响要大得多。

  其他公司的受损程度,则要视美国出口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而定。钢制车轮生产商日上集团董秘钟柏安介绍,2011年公司出口到美国的车轮实现收入2344万元,仅占此类产品总收入的3.45%。由于贡献度很低,预计不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明显影响。22日,日上集团股价下跌0.81%,高于大盘但没有出现剧烈反应。

  (责任编辑:刘潇潇)

  

   部分企业提议反制措施

  事实上,在太阳能电池生产及新能源领域,中美企业间有着密切合作,中国企业在将光伏产品出口到美国的同时,也进口美国的多晶硅原料和制造设备。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多晶硅进口量仍高达64416吨,进口国以美、德、韩三国为主。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称,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金额,超过美国自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金额,能够实现约18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在大量进口的同时,国内的多晶硅企业却面临大规模停产的噩运。有调研显示,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多晶硅产业出现严重的库存积压,已投产的43家多晶硅企业仅剩8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其余企业已经停产,停产率已高达80%;仍开工企业中,多数因亏损运行,正逐步减少产量。

  记者了解到,江苏中能、赛维LDK、洛阳中硅和大全新能源4家国内多晶硅制造企业,已经联合十几家中小企业向商务部提交“双反”调查申请,对美、韩两国出口中国的多晶硅原料提出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江苏中能的相关人士表示,申请材料在近期已递交给商务部。

  对此,有专家认为,上述措施能够起到一定的反制效果,“可以考虑采用,但一定要在有理有据的范围内。要让美方明白,互利共赢才是最好的结果。”

  (责任编辑:刘潇潇)

  

  专家建议“借美制美”和“绕道出口”

  对于美国的贸易救济行为,商务部已敦促美方要审慎处理贸易摩擦,维持双边贸易关系和谐发展。专家认为,在“喊话”之外,国内企业也需多策略应对。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宋国友说,美国对中国制造采取“双反”措施,固然会使生产同类商品的美国企业获益,但使用这类商品的下游企业不一定赞同。因为中国商品较高的性价比,维持了这类企业的竞争力。

  典型的如光伏产品,据美国廉价太阳能联合会估算,若美方对来自中国的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美国的太阳能发电公司将在未来3年内损失5万个工作岗位。

  “因此,我们要善于和美国的下游用户进行沟通,通过他们的游说,影响甚至改变美国贸易管理机构的裁决结果。”宋国友说。

  此外,拓展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也是避免贸易摩擦的有效之举,但这显然不能一蹴而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宋泓建议,可以采用“绕道出口”的方式躲开贸易壁垒。比如,企业在东南亚国家设一个加工中心,将国内制造的商品送去简单加工后,再出口至美国。或者,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当地,这也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部分。

  事实上,已有企业采取上述应对措施。钟柏安表示,早在去年日上集团知悉“双反”调查后,就加快了越南生产基地的建设,至今已形成月产5万套载重钢轮的规模。

  从短期看,上述措施可能有一定效果。但就长期而言,我国企业也有很大改进之处。不少专家指出,国内一些地方为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光伏企业给予较多政策优惠,由此造成光伏企业近两年产能迅速扩张,相互压价的现象十分严重,给外方以“双反”口实。今后,应积极推进光伏产业链的整合,着重提高企业在技术而不是价格方面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刘潇潇)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