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纠结与欧盟签署经济伙伴协定 担心引"狼"入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7 07:48 来源: 中国日报网站
东非共同体与欧盟的《经济合作伙伴协定》谈判3月进入最后一轮。在双方签订协定最后期限来临之际,一些国家还在为是否加入协定而纠结不已:如果加入,将放任欧盟冲击本地脆弱的工农业;如果放弃,则可能丧失融入世界的有利机会。如何变通,实现两全其美,成为非洲一些国家面临的一大难题。
迟迟未签正式协定
欧盟和非洲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可追溯到殖民时代。进入新世纪以来,非洲加大了与中国、印度、巴西和美国等国的经贸往来,欧非经贸关系面临新的调整。2002年,欧盟与非洲国家正式启动《经济合作伙伴协定》谈判。2007年11月,欧盟与东非共同体签署《经济合作伙伴协定》框架协议,然而,由于双方对关税、原产地、农业补贴等问题争议太大,迟迟未能签署正式协定。
2008年6月,欧盟分别与加纳、科特迪瓦签署了临时《经济合作伙伴协定》。2010年3月,西非经济共同体与欧盟举行谈判,虽然取得进展,但2011年由于欧盟市场准入等问题,谈判又一次搁浅。
截至目前,中部非洲只有喀麦隆与欧盟签署了临时性协定。在南部非洲,博茨瓦纳、莱索托和斯威士兰已同欧盟签署临时性协定,除赞比亚和马拉维拒绝签署外,其他国家都还在权衡之中。
非洲担心引“狼”入室
欧盟与非洲国家《经济合作伙伴协定》谈判已有10年,签约国家寥寥。大部分非洲国家之所以拒做欧盟“贸易伙伴”,主要是担心新协定在为其向欧盟出口产品提供优惠的同时,也会引“狼”入室。
按照协议,非洲20%“敏感进口产品”市场将维持关税保护,其余80%的产品市场将逐渐向欧盟零关税开放。该条款是非洲国家最大的担忧。目前,有34个非洲国家处于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列,签署协定意味着其脆弱的工农业将面临欧洲产品的全面冲击。尽管届时欧盟市场将向非洲国家产品完全开放,但除了基本农产品和原材料以外,非洲国家其他商品在欧洲市场几乎不具有竞争力,这使得双方的“对等开放”变为实质上的“单边开放”。
坦桑尼亚前总统姆卡帕近日警告,《经济合作伙伴协定》框架协议损害了东非共同体的未来发展,威胁到地区贸易和一体化。塞内加尔总统瓦德表示,这个协定不是非洲利益所在。一个非洲国家的贸易部长形象地描述说,《经济合作伙伴协定》是“让非洲羊入欧盟虎口,重复殖民的过去”。纳米比亚财政部副部长施勒特魏因表示,如果签署这个协定,就等于剥夺了纳米比亚发展本国工业的机会。
发展中国家建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南方中心今年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依据关税收入衡量,非洲国家签署《经济合作伙伴协定》的成本要远高于收益。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尼日利亚央行前行长鲁索多把《经济合作伙伴协定》比喻为第二个“奴隶制”,认为它会给非洲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欧盟农业补贴会“扼杀”非洲发展农业和工业的潜力,并推高失业率加重贫困。
希望采取变通方式
南非前沿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丁·戴维斯博士对本报记者说,面临新兴市场国家和美国的强劲竞争,欧盟希望借助《经济合作伙伴协定》强化其已经实现的一体化,维持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为深陷债务危机的欧盟经济减轻压力。但欧盟试图“拴住”非洲的想法不现实,欧盟应该展现更多的诚意和平等。
欧盟方面则表示,欧盟是对非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援助体。有数据显示,北非60%的出口创汇来源于与欧盟的贸易,而非洲南部国家的制造业也严重依赖欧洲市场。签订《经济合作伙伴协定》可以帮助非洲国家加大融入世界经济的力度,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
面对《经济合作伙伴协定》,非洲国家仍在权衡之中,希望借此达到利益最大化。非洲国家10年来经济稳定增长,正从“失望大陆”走向“希望大陆”。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不断加大对非洲大陆的投入。这些都有力地提升了非洲国家与欧盟谈判的筹码和信心。
非洲国家希望采取变通方式,既享受到欧盟的优惠政策,又不会过度冲击本地市场,使协定成为非洲工业化和一体化的助推剂。
(本报约翰内斯堡、布鲁塞尔3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