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筹股缘何“叫好不叫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30 01: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赵怡雯 实习生 李柯达
CFP图
“蓝筹”这个词起源于赌博中所用的筹码。通常,筹码分为白色、红色和蓝色,分别对应1美元、5美元和10美元,蓝色筹码的价值最高。然而,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蓝筹股却遭遇着“有价无市”,甚至“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中国没有“大蓝筹”?
真正的大蓝筹股是高收益、高增长和高分红,涨多跌少的,而中国的蓝筹股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
“蓝筹股”(blue chips)是道琼斯公司的Oliver Gingold在1923年提出的,当时是指那些股价在200美元以上的高质量大公司。根据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定义,蓝筹股是指那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良好声誉,公司运作规范,具有很高的信用度和可靠性,无论市场如何波动都能维持良好的盈利状况的企业。
在境外成熟资本市场,蓝筹股一般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标准:在行业中具有领导地位;市值足够大(高于50亿美元);公司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信用,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管理和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长期的良好盈利和分红记录,并具备美好的发展前景。通常,道琼斯工业指数中的30只股票被认为是蓝筹股,例如埃克森美孚、杜邦、沃尔玛、宝洁、通用电气、波音、惠普、英特尔、花旗等。
然而,将目光回到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刘海龙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却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大蓝筹股。”刘海龙认为,真正的大蓝筹股是高收益、高增长和高分红,涨多跌少的,而中国的蓝筹股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
进入2012年以来,管理层频频为“价廉物美”的蓝筹股“吆喝”,然而股民们似乎并不买账。上海一位股民王女士向记者摊开自己的“股票记录簿”,一脸无奈地表示,“我在2011年10月31日,以每股2.69元的价格购买了农业银行,捂到现在也已经有近半年的光景了,3月29日农业银行的股票价格收盘2.65元。”王女士的无奈并非个案,通过记者了解,不少已经有多年股龄的股民甚至戏言,“千买万买不买银行股”。
作为蓝筹股代表的银行股被这种“偏激”的态度对待,看似有些“憋屈”,但刘海龙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银行大型蓝筹目前确实估值偏低,但这样的大型蓝筹是特定环境的产物。这种特定环境就是,在中国,银行是高度垄断的行业,因此银行这几年确实是高增长,但是在金融市场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业务不断扩大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人们怀疑这种高增长还能持续几年。”
而作为机构投资代表的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他在3月29日晚发布的华夏基金2011年年报中表示,银行股的低估值短期来看仍具吸引力,但银行业整体的盈利增长已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未来盈利能力的下滑和资产质量的恶化难以避免。
为何叫好不叫座
当前蓝筹股依然“乏人问津”,背后的原因是“预期”,从近期公布的一些数据来看,宏观基本面的数据还是不太理想
日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再度“力挺”蓝筹股,其发布文章称,“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证券市场,蓝筹股市场的投资价值已经显现。”
从目前蓝筹股与海外蓝筹股的对比来看,中国蓝筹股似乎是“价廉物美”。例如,上证180指数成分股为代表的经典蓝筹股都是行业的领军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资产规模大,产品品牌广为人知,在经营业绩上具有较好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目前该指数样本股的整体静态市盈率为11.68倍,低于道琼斯工业指数平均市盈率;在分红能力上,上海市场90%的分红由该指数样本股提供;同时,其股息率为2.58%,接近道琼斯工业指数股息率水平。
然而,市场对此的态度却依然“冷淡”。上海一位券商集合理财投资经理在与记者谈到蓝筹股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便是“再等等”,而被问及等到什么时候才会出手大型蓝筹时,这位投资经理幽默地表示,“再看看”。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管理层推行蓝筹股,用意在于其盘子大,能减少小盘股波动带来的不利因素。目前,确实存在散户靠市场波动来投机的情况。盘子越小,投机越浓,对于盘子较大的蓝筹股,散户并没有太大投资兴趣。”
国金证券管理中心分析师李晓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则从机构的角度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当前‘价廉物美’的蓝筹股依然‘乏人问津’,背后的原因是‘预期’。”他认为,“机构投资者一方面是看估值,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预期,政策的预期,基本面变化的预期,从近期公布的一些数据来看,宏观基本面的数据还是不太理想。同时对经济复苏好转的预期有一定的失望情绪。”
同时,东北证券首席投资顾问郭峰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补充指出,“由于目前市场流动性相对不足,资金面也给蓝筹股的投资带来不良影响。”
制度是关键问题
中国的部分蓝筹股其实是比较劣质的企业,投资具有风险性。而对于中国股市而言,应该先做到解决企业好坏的问题,再来解决盘子大小的问题
近期,沪深交易所出台了旨在抑制市场投机行为的新规,自3月8日沪深交易所出台限制新股上市首日炒作的相关制度至今,登陆沪深证券交易所的20只新股中有19只都因触及“限炒令”被临时停牌,但这依然未能阻止新股炒作。在炒新团队《新股操盘计划书》曝光“10个交易日后超六成个人投资者亏损、创业板股票最多套人两年半”这些“血淋淋”的现实背后,跟风追高长时间“受伤”的投资者为何依然“执迷不悟”?
对管理层近期对抑制投机行为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业内人士大部分表示看好。李晓光指出,“近期政策面比较明确,就是抑制投机行为。虽然近期新股还是出现了一些炒作的味道,但我们认为,这个并不是主流,也不会是常态,只是短期行为。”
然而,也有业内专家认为,这样的“限炒令”治标不治本。要鼓励蓝筹股投资,抑制垃圾股投机,管理层光喊“口号”显然不能达到效果,关键还要落实到制度建设上。
“为什么垃圾股价值被大大高估?长期以来市场一直是以投机为主,这种风气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刘海龙强调,“在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退市制度和分红制度,引导资金流向低估值的股票,流出高估值的股票。正常的市场1元左右的股票有1%到2%。中国没有几只2元以下的股票,更没有1元以下的股票,难道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都这么好吗?这值得深思。”
“尽管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但不少机构仍不敢加仓。究其原因,还在于制度不够完善。”孙立坚指出,“机构投资者认为,中国的部分蓝筹股其实是比较劣质的企业,投资具有风险性。而对于中国股市而言,应该先做到解决企业好坏的问题,再来解决盘子大小的问题。这一点,不宜本末倒置。只要这一点做不到,炒作之风便难以停息。因为投资者缺少一个更可行的投资渠道。对此,国家应该首先市场化操作,必须出台退市机制,完善公平准入制度。其次,国家还应该加强上市公司备案与打破IPO高发价格,这都要求公司信息的透明化。”
“想要更多的投资者去发现蓝筹股的价值,管理层应该去完善相关市场制度,交由市场淘汰一批不合格的公司。只有经过市场竞争保留下一批具备优质资产的公司,投资者才会考虑投资蓝筹股。”孙立坚强调。
李晓光也认为,管理层需要花更大的力量来推进蓝筹股市场建设,比如支持长线资金入市,选择经营稳健、业绩优良、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蓝筹股上市。同时还需要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树立长期、理性、价值投资理念,率先引领价值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