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冯奎:转移农业劳动力,小城镇作用有待发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30 14: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30讯 (实习记者 孙梦婕)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虽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城镇化率的增速可能略有减缓,但总体上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通道区间。城镇吸纳了大量农业劳动力以“农民工”的形式在城镇就业。2011年,我国有农民工总量25278万人,其中本地(县内乡镇)农民工9415万人,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各类城镇,尤其是规模偏小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仍然具备进一步吸纳与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能力。综合2010年数据,我国共有19322多个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不到1万人,如果其中50%的基础较好的建制镇人口规模平均增加5000人,则将增加5000万城镇人口;共有1617个县城,目前城镇人口平均规模为不到8万人,如果每个县城增加到10万人,则县城可多容纳3000-4000万人口。

  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不高,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结构没有与城镇化发展紧密结合、良性结合。城镇化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农业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转移难度加大。

  以农村青壮年为主体的劳动力转移高峰期已经过去。分析我国目前的农业劳动力构

  成结构,我们可以看到,留乡务农的人员中以中老年人居多,以妇女居多。留乡劳动力当中,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到8%左右,从事农业的只占5%。以上三个因素表明,未来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二、已经转移的农业劳动力稳定性差,不利于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然而,这些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由于受到各类城市落户条件的限制,加上自身经济能力较弱,只有约10%的人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当地户口。这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在城镇就业的稳定性。已经转移出去的农业劳动力如果不能在城镇稳定就业,那么城镇的人口增加与产业集聚的乘数效应就难以发挥,这也是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均衡性强,影响了大中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本世纪以来,农业劳动力主要的转移路径是进入大中城市,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过度向少数特大和大中城市进行转移,导致部分城市不堪重负。交通堵塞、住房问题、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已非常突出。

  四、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差、人口少,在转移农业劳动力上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

  我国现有县城1617个,规模仅次于县城的大镇2000个,以及各类建制小城镇19322个。在以上各类小城镇中,县城的基础设施情况最好,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见表。

  

  2009年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我国的建制镇曾在转移农业劳动力方面发挥过一定作用。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到2000年,一些省(市)新设的建制镇中,多半以上只是“撤乡建镇”,通过改变名称,使镇的数量增加。小城镇由于规模太小,无法发挥人口集聚的功能,也无法培育出新的服务业。目前,数以千计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差、人口规模小、产业集聚程度低。由此可见,转移农业劳动力,小城镇的作用还有待发挥。

  (责任编辑:牛力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