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电影能否绝处逢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31 00:04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郭钇杉

  随着中美双方就WTO电影相关问题达成协议,中国将在原本每年引进20部美国电影的基础上增加14部IMAX或3D电影。这意味着中国观众将看到更多的美国电影,同时,也加大了国产电影的市场竞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值得期待,将对国产电影市场提高质量、整合资源起到积极作用。

  1994年,中国首次引进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作为首部进口“分账大片”上映,其后的7年多时间里,中国每年都会引进10部进口片。直到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中美双方签署“双边协议”,中国最终每年允许以分账形式进口20部美国大片,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在国际化游戏规则制约下被进一步推开。

  实际上,进口片的配额限制也是基于对本土影片的保护,但20部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电影市场需求,中美近几年一直在就进一步开放进口片市场协商。

  这次中国与美国已经就电影文化发展和电影技术交流等相关问题达成协议的内容包括:1.在内地每年引进20部分账形式(即美国电影公司和内地发行公司分享影片发行利润)基础上,每年会再引进14部3D或者IMAX形式的电影;2.美国片方的分账比例由过去的13%将增加到25%;3.引进分账大片的公司除了中影和华夏两家国有企业外,将增加一些民营公司。

  每一次进口大片政策的改变,短期内对国产片市场肯定有挤压,但也都因“鲇鱼效应”推动了电影市场发展及电影体制改革。

  利好终端院线

  “影院、院线可以说是新协议的直接受益者,因为目前国内每年只有20部海外分账电影的配额,一旦增加到34部,将会吸引更多的观众入场,电影院的收益也能增加。再加之,增加的14部必须3D电影或者是IMAX电影,这类电影对观众吸引力也会更大一些。另外,新协议还提出要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布进口片的机会,打破过去国营公司独大的局面。”长城证券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

  根据广电总局今年1月份的通报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电影银幕总共有9200多块。这远远不能够满足中国庞大的观影人群,与美国、日本等地的人均比例相比较,中国的院线市场可想而知。

  据悉,按照现有票房分账原则来计算,除开各种税费,影院的票房分账比例基本上维持在一张票价的50%左右。也就是说,只要行业保持一定的扩张速度,影院的获利确定性最高。

  上海联和院线发言人吴鹤沪表示,对于影院来讲,增加14部分账大片肯定是利多,因为好莱坞大片品牌力度强,观影人群较为固定,只要不是质量特别差,一般都能增加影城观影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分账比例由发行方还是影院承担,暂时还没有定论。有院线方表示:“愿意和外国片商坐下来商谈,不要像去年底《金陵十三钗》提高分账比例那么突然,从而闹得不开心。”

  “全球排名前20的电影在我国一般引进的比例超过70%,加之旺盛的市场需求带来的总体票房35%左右的增速,即使提升50%的引进比例也不会对国产电影票房产生极大的挤压效应。此外,更多的引进片及更强的宣传将吸引更多观众进入影院,或为影院带来更多营收,进而利好在影院建设方面具有布局的公司。”华宝证券文化传媒行业分析师吴炳华在他的报告写到。

  直面短痛绝处逢生

  去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其中,20余部美国分账大片的票房超过60多亿元,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10年前,在中国放映一部美国电影,美方大约能获利100万美元,而现在已能得到2000万-4000万美元的收益。

  毫无置疑,本次调整从每年引进20部大片升至34部,意味着平均每个月将有两三部大片在国内影院上映,国产影片的生存空间减小,竞争更加激烈,一批质量不优的作品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新影联院线副总裁高军认为,“短期来看,协议必定使得国产片市场生存空间更加狭窄,特别是那些投资小、制作一般的中小成本国产片可能无立身之处,加速了它们在影院‘一日游’、‘两日游’的步伐。”如果按照协议,平均每月约有3部进口大片在中国上映,再加上3部批片(“批片”指以一定金额从国外片商手里买断该片在中国的版权,该片在国内上映所得票房,国外片商不能再从中分钱的电影),电影院的排期就已经快挤满了,国产片几乎面临生存危机。像2011年国产电影《钢的琴》放在以前还能够挤得上档期,未来就不得而知了。

  导演高群书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对外开放,毁掉的是那些靠侥幸、靠明星阵容、靠吃老本、靠黑手操作市场取得某种成功的电影制作者,这对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准,对符合电影规律的制作者,是幸事。”

  “‘不破不立’,扩大引进片对中国电影创作会是一个好的刺激。粗制滥造的国产电影将遭到残酷淘汰,有机会进入市场的国产制作会更加重视电影本身,而不是那些非市场因素的运作。”影评人、编剧张小北表示。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则认为,新协议将对整个中国电影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一是随着进口电影数量增多,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将面临进口电影的挤压;二是在进口影片的刺激下,拥有良好内容制作能力的电影制片商将能得到快速成长;三是电影行业的竞争加剧,国内电影制片方将会拓展其他渠道来提高其综合票房收入,未来电影行业的非票房收入比重将会得到提升。

  此前,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产业黄金五年发展研究报告》中对2011年至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报告中显示,“届时全国票房将突破300亿元,冲击400亿元,到‘十二五’末期,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由此看出,电影市场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增加进口大片的配额数,虽然国产影片将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但长期来讲,对促进电影质量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整,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个利好,有望打破现有局面,在未来电影市场有一立足之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