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工商联事业迈入发展快车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1 00:05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记者马蕊 通讯员吴文平周军
2010年以来,玉溪市各级党委、政府紧扣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这个基本任务,坚持把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和省委11号文件精神作为扩大工商联影响、提升工商联地位、加强工商联建设、发挥工商联作用的大事来抓,在市委统战部和市工商联的大力推动下,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中共玉溪市委、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实施意见》(玉发〔2011〕32号),召开全市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会议,把中央和省委的文件精神转化成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推动全市工商联事业迈上跨越发展快车道。
班子建设有新突破
玉溪市委32号文件明确“市、县区两级工商联专职副主席职数增加1名,秘书长可由专职副主席兼任”。各级坚持把县区工商联换届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意见》和省、市委《实施意见》精神,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的重要突破口,为推动工商联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从已完成工商联换届工作的6个县区来看,均按市委文件的要求,调整充实了工商联领导班子,至少增配了1名专职副主席。易门县推进力度最大,增配了2名专职副主席。县区工商联的领导力量得到全面加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年龄结构更加优化。
机构编制有新突破
玉溪市委32号文件明确“在市工商联增设宣传调研科,适当增加工商联编制,市工商联先增加事业编制4名,县区工商联编制原则上不少于8名”,工商联的人员编制有大幅增加。与中央16号文件下发前的2009年相比,市工商联的人员编制增加5名,宣传调研科的增设工作已进入人员选配阶段。县工商联的人员编制从2009年时的2-6名增加到了目前的8名,红塔区工商联根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增设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中心”。各级工商联组织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力量明显增强,改变了工商联组织人少事多的矛盾和工作力量薄弱的现状。
经费预算有新突破
玉溪市委32号文件明确“将工商联的办公经费、考察调研、教育培训、对外联络、商会工作等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市工商联年度工作预算经费增加55万元,县区工商联年度工作预算经费原则上不低于30万元,并根据工商联工作发展实际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给予相应增加”。从已落实的来看,市、县区两级的年度工作预算经费与中央16号文件下发前的2009年相比均有大幅增加,市工商联由29万元增加到60万元,增长1.1倍。县区工商联年度工作预算经费增加最少的也有10万元,增长0.5倍;增加最多的达到26.8万元,增长8.4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级工商联组织的工作和业务发展需要与工作经费紧张的矛盾,确保了工商联工作正常运行。
工作机制有新突破
在领导机制上,对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和政府指导支持工商联工作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在协调机制上,要求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关的政府部门要加强同工商联的联系和业务协作,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在考评机制上,明确从2012年起,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工商联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区党委政府的责任制考核内容。在党建机制上,提出重视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成立中共玉溪市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委员会,设专职副书记(副县级)1名,配备3名专职干部,逐步理顺全市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目前,非公经济党工委的组建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
基层建设有新突破
2010年以来,各级工商联组织按照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商会组织的要求,把加强乡镇(街道)商会、行业商会、异地商会建设以及会员发展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转变思路,加大力度,狠抓落实,有力地促进会员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向广度推进、向深度发展。到2011年底,全市工商联会员达到11683个,位居全省首位。其中,企业会员2721个,团体会员93个,个人会员8869个。与中央16号文件下发前相比,会员总数以及企业会员、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数分别增长28.5%、27.1%、38.8%和30.4%。全市实现工商联乡镇(街道)商(分)会全覆盖,通海县工商联率先组建村级商会,把基层组织拓展到了自然村。全市组建行业商(协)会、异地商会81个,位居全省前列,与中央16号文件下发前相比,增长65.3%。
社会影响有新突破
2010年以来,伴随着贷免扶补、云南红土情·光彩进万家——玉溪民营企业感恩行动、民营企业生态林建设等工作和活动的开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树起了各级工商联组织负责任的社会形象。全市基层乡镇、街道工商联分会实现全覆盖以及一大批行业商会、异地商会的建成,商会网络的扩大、会员队伍的壮大,把工商联的社会影响力拓展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和自然村。特别是伴随着中央16号文件和省委11号文件在玉溪的宣传贯彻落实,尤其是在2011年12月“全市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会议”召开后,有效增强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工商联地位、职能、作用的认识,把工商联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