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视角看教育改革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5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评论员何翠云
近日《湖南湘潭多家学校假日补课学生因积怨集体毁书》的报道与图片,一直落在笔者心中,据报道,起因是晚上停电,“学生们集体撕书、丢书、烧书,还有拿饮水机往下倒水的,整栋楼轰动,‘把我们积累很久的怨恨发泄出来’。同学们抗议的是太猖狂的补课,一周仅周日上午能休息,补课是公开的秘密,反映也没用。”
看着新闻图片,满地碎纸片,还有黑暗的教学楼,真感觉一种无言的悲哀。有媒体问,孩子们像陈胜吴广一样起义了?应试教育该改革了!
每每看到小学生拉着一个越来越大的书包袋,就非常好奇,不由得去拎一拎,根本拎不动,只能用托杆箱袋托着走。笔者一直很疑惑,他们都学了什么?为什么给孩子们减负越减越重了?说好的教改呢?应试教育改革为什么这么难?
到底该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现在的教育呢?看着越来越多的课后辅导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大街小巷招揽客户,笔者在感叹中国教育是不是疯了之余,不得不从经济的角度来审视中国教育。有家长说,这些辅导班都是和学生课堂上的教学相衔接的,不听辅导班,老师的课可能听不懂。
如果说这种说法让人不解,那么,还有家长会告诉你,老师只讲教育大纲规定的,书上有的地方是不讲的,辅导班都会讲,学生会学得更深一些。
当媒体不断热议学生们的课外时间被占用了,可是,这些课外辅导培训机构竟然也有上市的,这真的很荒谬,正如总理开会谈到制约公款消费酒,茅台股票就大跌一样,让人觉得这个社会扭曲得如喜剧一样搞笑。
不管怎样,有需求才会有市场,这是规律,我们没有理由去谴责不断赚钱的课外辅导机构。但是,如果没有需求也要创造需求,倘若在商界,这样的思路当然是商界奇才了,正如把梳子卖个和尚一样。
可是,如果没有需求也要创造需求,这样的商业理论用在对于学生的教育上,那么,我们把对学生的教育就彻底商业化了,对于知识的普及就转变成了一种买卖,花钱多的学得多,花钱少的学得少。
这里,我没有批评学校或者老师的意思,我只是疑惑,本来普及的教育为何如此商业化了呢?集体毁书的学生家长也反映,补课,更重在收费,一算下来一学期共1056元,如果学校2000人,也有好几百万,不是个小数目。
虽然笔者憎恶应试教育,觉得灌输填鸭多么伤人心性,但笔者念书时补课是不收费的,然而学生的升学率还是和老师的奖金挂钩的。其实,说来说去,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老师也要买房、穿衣、吃饭,老师给学生补课收点费,也无可厚非,谁叫教育投入太少呢?世界平均教育投入比重4.9%,发达国家5.1%,欠发达国家4.1%,其中以色列8.9%,印度7.1%,而中国教育投入几乎世界垫底,2009年3.59%,2020年梦想达到4.5%。
有家长怀疑说,课外培训机构与学校肯定有利益联系,笔者不想去妄自猜测,只是想,即便有利益联系,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学校、老师都想活得好一些。
应试教育改革为什么这么难,说到底,还是一个教育投入太少的问题。教育投入少,教育就成为稀缺资源,学生不得不为争夺这种稀缺的教育资源而应试,从而成为考试的机器,特别是农村孩子,除了考试没有别的途径改变命运;教育投入少,学校缺钱,老师吃不饱,自然会从学生身上打主意,多发点书本资料,收点印刷纸张费什么的,也在逻辑推理之中。
笔者认为,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改革应试教育的根本之策。假如教育特别基础教育彻底商业化,假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暗自演变成了商家与客户,这真的是一个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