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飞翔中展示雄鹰本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5 07:2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日前,一部名为《为了未来》的影片在哈萨克斯坦各地热映。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反映了哈萨克斯坦的“博拉沙克”们在国外学习期间的喜怒哀乐。

  “博拉沙克”是哈萨克语“未来”之意。1993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命令,设立了以此命名的奖学金,鼓励和支持哈青年才俊到国外名校留学,获得这项奖学金的人则被称为博拉沙克人。从此,博拉沙克成为哈萨克斯坦年轻人的梦想和国家未来的希望。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苏联解体的冲击下,曾长期在哈萨克斯坦生活工作的其他族裔居民大量出走,哈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一度严重短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哈教育和科技部制定的规则,要获得博拉沙克奖学金,必须通过层层筛选、考试和审查。许多获得奖学金的人忆及当年过关斩将的经历,认为整个过程简直比入选宇航员还难,不仅要通过各门考试,还要通过心理测试和国家级专门委员会的面试。

  总统奖学金计划为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专业人才创造了条件。该计划负责人努尔别克说,总统奖学金计划作为培养专业人才手段的效益已开始显现。学成归来的博拉沙克利用所学知识和在国外学习期间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源,开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他们带回来的知识、技能和创新思维更是无价之宝。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对这项计划寄予厚望,他在一次总结会上说,哈萨克斯坦需要那些懂得如何在21世纪工作的专业精英,需要掌握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的管理人才,需要将国家利益至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爱国志士。

  根据哈教育和科技部提供的数字,到2011年底,学成归来的博拉沙克人近4000名,其中有些成为政府部门的骨干和行业精英。俄罗斯著名作家麦德维杰夫在其创作的纳扎尔巴耶夫传记中写道,如今博拉沙克人在哈政府和企业中非常活跃。他在哈总统身边就看到不少28岁到35岁的青年人,他们都掌握两到三门外语,在重要岗位上从事着重要工作。

  正如哈萨克民谚所说,只有飞翔才能看出雄鹰的本色。获得了奖学金的博拉沙克们也面临着种种困惑和挑战。《为了未来》这部影片中的主人公,有的意志坚定,勇于克服留学期间遇到的困难,最终学有所成,也有人患上“优等生综合征”,经受不住困难的考验,学业半途而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一代知识和社会精英,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