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拜人民为师比任何政绩更重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5 12:41 来源: 商务部网站

  苏荣:拜人民为师比任何政绩更重要

  高端调研·贯彻群众路线11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调研的实践与心得

  调查人:苏荣(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历史和实践雄辩证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中有真理,群众中有方略,群众中有智慧,群众中有力量。只要我们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诚关心群众疾苦,真心拜群众为师,就一定能激发和凝聚群众中蕴藏的强大力量,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不断走向胜利。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作风,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早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在寻乌、兴国调查的基础上,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农村调查》等光辉著作,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也再次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做出正确决策,才是真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我们共产党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是比任何政绩都更为重要的硬道理。

  只有深深扎根于群众和实践中,我们的决策才有正确的方向和坚实的基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

  2007年底,我到江西工作后,为了尽快了解和把握省情,从江西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在3个月时间里,走遍了全省11个设区市,15个月内走遍了全省99个县(市、区),并且走访了一些省直部门、企事业单位,拜访看望省里的老同志、专家学者、劳动模范,向他们虚心讨教。在各地调研和与群众的广泛接触中,我对江西省情有两点突出的印象:一个是生态环境好,发展势头喜人;一个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欠发达地位尚未改变。基于此,我突出强调要保持全省工作的连续性和政策的稳定性,巩固和发展江西已经形成的好势头、好局面、好氛围。同时明确提出,江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发展不足仍然是我省的主要矛盾。从江西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提升发展质量。正是因为省委坚持从江西省情出发,紧紧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不折腾、不松懈、不停步,才为积极应对之后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赢得了主动,避免了对经济发展产生大的冲击和波动。

  如何从欠发达省份的实际出发,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走出一条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路子,是省委的历史责任,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待。2008年,省委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在全省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全省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省情认识,增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由领导和专家组成6个小组,分别就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开放水平、发展民营经济等进行专题调研,取得了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调研成果,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推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奠定了基础。同年5月5日,我又在全国各大网络媒体上发表公开信,向网民征集加快江西发展良策。不到两个月,收到各类建言4.2万条。同年6月2日,我与28位省内外建言代表和网友面对面交流,在线回答网友提问,吸引了840万网民的关注。广大网民对江西发展关心、关注的炽热情怀,让我深受感动,网民提出的大量意见建议,让我深受启发,其中不少建议进入了省委、省政府决策层面。

  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大家最为关切的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好、发展好江西的生态环境。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早在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江西时就明确提出,江西“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劳动力成本也比较低,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也应当在促进中部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2006年温家宝总理也作出重要指示:“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是我到江西工作后一直思考的问题。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国际性的重要湿地,流域面积占江西国土面积的97.2%。做好鄱阳湖这篇大文章既关系江西发展全局和长远,也是对国家、对人类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2008年省“两会”召开期间以及省委召开促进江西发展献计献策会上,有多位专家学者提出了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建议。受此启发,使我的一些思考更加深入系统,于是我将收集到的多年来关于鄱阳湖区域经济,特别是生态经济的资料以及我的思考给时任省长吴新雄同志写了一封信,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命题和初步构想。新雄同志在江西工作时间比我更长、对省情认识更深刻,他完全赞同我的建议,明确表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全力做好有关工作,争取国家支持。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可以照搬。为了进一步论证决策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完善决策思路,围绕“五河一湖”源头治理、城市污水处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四大问题,我先后10次深入鄱阳湖区进行调研。2008年3月27日,到鄱阳湖考察湖区生态状况;4月22日,在湖区与应邀专家和沿湖部分市、县、乡镇、村四级干部座谈生态环境保护问题;6月27日,深入湖区调研乡村垃圾处理问题;7月2日和8月4日,两次到鄱阳湖区调研督导生态环境治理……。我同来江西调研论证的国家部委领导和专家学者进行了认真座谈交流,向他们求教。同时,由省政府负责协调统筹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三支力量,开展课题研究、规划编制和重大工程前期论证三个层面的工作;通过国内外招标研究十大课题,形成了400多万字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和“1+18”的规划体系,即1个总体规划和18个专项规划。随着调研的步步深入,我们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定位和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本质内涵有了更深刻的把握,那就是: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纳入国家重点功能区建设规划。全省上下倍感振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协调共赢这一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已经成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从命题的提出到决策的形成,从规划的制定到方案的实施,凝聚了江西几代人的探索与梦想,凝聚了4400万赣鄱儿女的聪明与智慧。我深深感到,工作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真切的体会,对经济社会运行存在的问题有直接的感受,对未来的发展有深入的思考,深入群众的过程就是我们把握实际的过程,接近真理的过程,每深入群众一步,我们的决策就与科学近一步,离失误远一步。只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和实践之中,我们就能始终保持一种实事求是的巨大勇气,始终拥有一股科学决策的坚实底气。

  破解改革发展稳定的难题,信心之源在群众,智慧之源也在群众

  作为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要想大事、抓大事,要敢于和善于破解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难题,通过重点突破,推动全局工作。这既是重要的领导方法,也是领导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破解难题的过程,就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汲取群众智慧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曾经非常形象地说过:“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

  这些年来,我和省委一班人,面对并较好处理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疑难信访积案、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难题,但感到最难最棘手的莫过于国企改革。2008年,江西省属443户国有企业绝大多数尚未进行改革改制,众多国有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相当一部分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而且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各种矛盾交织,困难重重。据测算,要完成这些改革,需要近200亿元改制资金,安置近50万职工,还有巨额的企业债务和职工社保欠账需要化解。这对于一个欠发达省份来说,谈何容易!而且当时正值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蔓延之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面临巨大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国企改革,无疑是一件特大难事。在一次调研时,有同志给我算了一下账,如果国有企业不搞改革,任其自然减员、消失,大约要等到2047年,就是说还要拖上3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到现在才30年,如果国有企业不改革,任其自然减员,还要等38年才能解决国企问题!这一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想,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不是一句空话,而应体现到每一件具体工作上。国有企业改革是加快江西发展绕不过的一道坎,早解决早主动,越拖越被动、越拖改革成本越大。只要我们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没有蹚不过的河、越不过的坎。

  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两年基本完成全省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的决策部署。随后围绕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债务如何化解?社区怎么移交等一系列难题,我带着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跑遍了全省11个设区市和部分国有企业,先后召开了12次由市县领导、企业负责人和企业各层面群众参加的座谈会,召开了5次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国企改革问题。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国企改革的“二十二条”,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目的、原则、重点、方式和相关政策问题。

  为破解改革操作中的难题,我先后9次召开座谈会,就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逐个进行专题研究,商讨对策。并先后到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南昌等五个改革任务重的设区市和所属县市开展专题调研,总结基层新鲜经验,加强现场督导。在调研过程中,广大群众克服困难的主人翁态度和首创精神,基层干部破解难题的创新勇气和务实作风,令人感动,令人鼓舞。基层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探索的一些好办法,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如资产处置中的“资产捆绑、政府融资”、“反弹琵琶、化解债务”等操作模式,职工安置中“统一政策、全员置换”、“七清双保”等操作思路,组织方法中的“五先五后”,即先启动法规政策宣传培训,后讨论制定企业改制和职工安置方案;先做好清产核资、审计、评估等基础工作,后启动改制方案实施;先听取各方意见,深入分析职工思想状况,切实解决相关问题,后召开职代会;先理顺劳动关系,后处置资产;先安置职工,后安排干部等操作程序。这些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凝聚了基层群众的智慧和勇气,也凝聚了基层群众的精神和情怀,经省委、省政府总结推广,国企改革中的诸多难题无不迎刃而解。经过全省上下的艰苦努力,我们用一年半时间,比预期时间提前半年顺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妥善安置职工247.22万人,累计发放、补缴“一补三险”资金125.07亿元,帮助10万名职工实现再就业,帮助改制企业化解债务227.07亿元。一大批改制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效益大幅提升。企业职工在改革中得到了实惠,积极拥护、支持改革,在改革期间不仅没有发生一起到省里上访的群体性事件,而且有关国企改制的信访总量也比往年大幅下降。回顾国企改革这一重大实践,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创造在基层,办法在群众。千难万难,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不难。

  把握好群众的关切和愿望,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

  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么?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毛泽东同志70多年前讲的这番话,揭示了一个明白无误的逻辑关系: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群众才会坚定不移地跟党走。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富民为先、民生为重的理念,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全省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十一五”期间,连续实施了五轮民生工程,每年解决一批带普遍性的民生问题,民生工程投入从2007年的5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50亿元。尽管如此,省委深知群众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因此,我常想,能否在逐步解决一些普遍性民生问题的同时,从现有条件出发,尽心尽力为群众解决一些特殊困难。2008年12月22日,我到抚州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在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看望一户困难群众时了解到,他9岁的儿子患早期白血病,尽管当地民政部门给予了大病医疗救助,但毕竟有限。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家不仅花光了准备建房的积蓄,还欠下9万元的债务。这个家庭的遭遇,让我想到类似的困难家庭还有不少,单靠他们自身的力量难以走出困境,我们党委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回到省城,我即向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仔细询问了解有关情况,感到要解决所有患大病群众的困难,目前还有难度,但可以从白内障、幼儿先天性唇腭裂等我省相对普遍的疾病入手,逐步扩大受益面。省有关部门立即就这项工作组织情况摸底,以及技术和资金可行性论证。2009年3月底,在详细掌握患者数量、所需资金、筹资渠道、技术能力等情况后,经省委、省政府研究,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用两年时间对全省白内障、唇腭裂患者实施免费治疗计划,简称为“光明·微笑”工程。4月12日,我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点新建县的卫生医疗单位征求意见,确定在新建县进行“光明行动”试点,为全面铺开积累经验。4月20日,新建县首批15名白内障患者接受免费治疗,取得圆满成功,产生积极社会反响。5月9日,全省“光明·微笑”工程正式启动。截至今年9月,全省共有179387例白内障患者、8091例唇腭裂患者进行免费手术治疗,没有出现一例手术事故。“光明·微笑”工程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在此基础上,2010年8月,全省又启动了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试点工作,为更多家庭带来了幸福和希望。今年8月,又在全省范围内为经济困难的尿毒症患者启动免费血透救治行动,实实在在解决这些患者的困难。

  有一件事,我至今难以释怀。2011年3月20日,省委办公厅《重要信息》反映,九江市修水县上衫乡因10年前非法采矿,造成当地490多名群众患尘肺病,100多名患者已经病故,还有100多例疑似病症。我看后感到非常震惊、心情非常沉重。事隔三天,我赶到上衫乡实地调研和看望患病群众。据了解,当地党委政府对这件事是非常重视的,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也是高度重视的,在财力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对他们作了最大努力的救助,患者基本是满意的。我在看望患者时,他们也表达了感激之情。群众的理解与体谅让我十分感动,更使我感到党委、政府有责任进一步加大对这些群众的救助。当天我和市县乡有关同志共同商讨了对这些困难群众进一步进行医治和救助的措施,并决定采取一些特殊扶持政策,帮助因病致贫群众发展经济、搞好经营,使之脱贫致富。同时责成有关部门,对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业主和干部实施责任追究,决不能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通过这件事,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更加需要我们经常地深入下去,尤其是深入到那些贫困地区、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众中去,细心体察群众的疾苦,真诚倾听群众的需要和期盼。惟其如此,我们的政策措施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的呼声、体现群众的利益,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010年,我们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全省开展“十万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活动,并将干部下基层常态化,每年组织干部集中两次下基层,每次时间5—7天,重点解决两、三个突出的困难和问题。近期,我省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决策机制的意见(试行)》,把制定决策、执行决策与关注民生、广聚民智、维护民利密切联系起来,从制度层面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江西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总体平稳,趋势向好,呈现出群体性事件少、刑事发案少、安全生产事故少、信访总量持续下降的可喜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