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目前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不错的政策选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6 00:5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于舰

  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力量的推动,还是现实中金融消费需求的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今年以来已越来越密集地被提及。

  针对利率市场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近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的书面专访,他详尽解析了本报提出的有关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诸多问题。他认为,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特征,可以视为是金融产品创新的市场力量在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他说,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复杂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逐渐推进到银行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问题,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并实现贷款的自主定价,逐步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并实现自由浮动是下一阶段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利率市场化的探索

  第一财经日报:对于目前所说的利率市场化问题,很多市场人士认为主要是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巴曙松:自1996年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至今,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之路已经经历了十多年。时至今日,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以及外币存贷款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下一步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目前商业银行对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已经扩大。放开了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管理,浮动幅度进一步扩大。

  首先,贷款利率的政策允许的区间以及实际的浮动空间已经扩大。2011年贷款利率实际利率大幅上升24%,贷款利率的自主上浮程度扩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方面的信贷投入加大;而对小微企业来说,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从商业银行统计数据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相对较高:2011年11月,小型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8.7%,较总体水平高0.9个百分点,这说明贷款利率市场化已经通过上浮等方式客观存在。

  其次,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规模越来越大,理财产品价格发现的功能实际上成为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一个试验。2004~2010年间,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呈井喷之态增长,从114款增长到1843款。仅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8497款,发行规模达到8.51万亿元,超出2010年全年的7.05万亿的发行量。从国际经验上看,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在于找到一个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交叉地带作为切入点,实现并轨进程中的缓冲。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引入不受利率管制的新金融产品,在保持现状的条件下实现增量改革,再逐步由增量影响到存量。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特征,可以视为是金融产品创新的市场力量在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因此,推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实质上也是顺应当前已存在的一些满足市场金融需求的金融创新,其中就包括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

  总体而言,可以说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复杂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逐渐推进到银行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问题,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并实现贷款的自主定价,逐步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并实现自由浮动是下一阶段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日报:过去一年,市场资金紧张、存款利率低廉,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呈井喷之态增长。这些理财产品可以理解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产物吗?

  巴曙松:借鉴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核心还是在于市场化的金融创新,通过创新出新的不受传统利率管制约束的金融产品,对现有的存款和贷款形成替代和挤压,实现从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双轨向市场利率单轨的平稳过渡。美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工具是大额可转让存单(CDs)、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NOW账户)、超级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Super NOW账户)及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等。同样,日本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也伴随着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和与市场利率挂钩型存款账户(MMC)等新存款类型带动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存款理财化可以看成是金融产品角度的市场化,同样也是市场需求催生的金融创新。当前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存款的挤压。在过去的两年,阶段性的通胀预期使得银行体系感受到存款压力,一方面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导致短期资金来源需求增加,资金成本上行;另一方面存款利率没有放开,银行只能通过发行理财产品防止存款被流失。意味着存款利率没有放开,银行没有手段来更好维护储户,使得银行存款被流失,只能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来满足客户的诉求。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已经成为银行竞争客户资源的重要方式,已经成为国内市场上存款替代的最佳选择,并承接了大量的存款资金转移。然而其多数发生在表外,加之其流通性较差的特征,使其可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尚有待检验。

  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所谓存款理财化问题。其一,存款理财化和存款利率市场化都会使得银行资金来源成本上升。但利率市场化可以改善银行体系资金来源不稳定的问题,从而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相对稳定,并且更加灵活地反映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其二,理财产品的发展不仅克服了负利率问题,同时也使得利率管制有效性降低;而利率市场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仅仅以对冲负利率的理财产品规模的发展,但是有利于刺激更多的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已成金融改革共识

  日报:利率市场化的呼声很高,究竟谁希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和消费者,究竟谁会受益?

  巴曙松:国际上,利率市场化是各国金融发展的普遍趋势,在中国,利率市场化也早已成为金融改革的共识和既定目标。一方面,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具有内在驱动力。长期严格的利率管制致使中国商业银行形成了过于依靠规模增长和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经济紧缩时期国内信贷资源紧张而民间信贷市场需求旺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加快也对利率市场化进程提出了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中国现阶段也基本具备了继续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近年来理财、信托产品的爆发显示了市场化的价格调整需求,而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债券市场的品类体系逐渐完善,表明市场化定价的金融资产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初步建立了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架构,银行存贷款定价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微观基础日益牢固;央行利率调节体系逐步完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当前阶段利率市场化既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求,也是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在利率管制弊端面前的必然选择。

  然而成功的利率市场化必然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不仅需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作为大背景,为政策执行者留出充足的回旋和调控余地;还需要在进行关键步骤时从自由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连接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而完善的金融体系、具有较高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金融机构以及有效的金融监管则是利率市场化成败的关键所在。可以说,目前中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此时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很大意义上是一个成本收益的权衡,也是选择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路径来推动的政策选择问题。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暴利”

  日报:有观点认为,利率市场化以后,就不会让银行出现“暴利”,这样的舆论出发点你认同吗?

  巴曙松: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提升,关键还是股份制改革上市带来的经营机制的重大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利率管制的政策红利支持了商业银行改革得以顺利推进,商业银行逐步化解了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的包袱,改进和提升了独立经营管理的能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也逐渐趋向理性和公平,这就形成了保证商业银行改革完成后较高盈利水平的重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中国的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渠道为主的融资方式,以及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危机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信贷投放,是我国商业银行表现出较高盈利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

  即便如此,从银行的主要报表测算,与国际大型银行的利差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水平并不算特别的高,而是大致处于相当的水平,且低于主要新兴经济体银行。同时,伴随着未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提高、金融创新程度加深、多渠道融资市场的建设以及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加剧,传统的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并且带来利率市场化之后短期内的利差收窄可能性加大。

  从各国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后的利差情况来看,虽然短期内随着存款利率的上升出现了利差缩小的情况,但是长期来看,利差仍有扩大的空间。一方面,放松利率管制,短期内可能会由于银行竞争加剧,导致利差收窄,但长期银行可以将贷款投放调节到更具议价能力的领域,例如搭建支持中小企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也会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增强定价能力,同时加强利率市场化后的银行参与金融创新的程度,拓展多元化的资金运用渠道,不必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扩大资金运用。对于拥有议价空间的优质企业和个人客户,则重视提升服务水平加强非价格竞争形式。以此来为商业银行探索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创造条件。

  日报: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贷款客户、存款客户,究竟会带来什么?将会理顺哪些关系?

  巴曙松:借鉴国际银行业的经验,从利率市场化之后对不同金融机构的影响来看,大型银行由于其风险定价能力较强、传统业务占比相对较低、存款来源相对稳定的优势,受到的冲击较小。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的影响较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有的中小银行依赖利差的传统业务比重较高,因此利率市场化以后短期内存在利差收窄从而降低盈利能力的压力;第二,有的中小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利率市场化之后不仅面临着利率风险,还面临着存款者道德风险的加剧,不良资产上升等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将可能直接导致中小银行的破产倒闭。第三,有的中小银行的机构网点和存款来源上均缺乏优势。这就要求在利率市场化这一长期进程中,中小银行应从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转变经营模式、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入手,做好迎接利率全面市场化的准备。

  同时,放松利率管制可以缓解国内信贷资源饥渴症及不同经济主体在信贷资金市场的歧视性待遇问题。我国管制型低利率以及货币资金价格的双轨制,造成了非国有制经济金融资源的供给相对较少以及民间信贷市场需求旺盛的现象。而合理的市场化利率价格机制有望调节信贷供求关系,遏制不合理的信贷需求,弱化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率歧视,将有限的信贷资金流向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企业或行业。例如,在市场化的利率价格机制下,中小银行在挑战面前往往选择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回归服务中小企业的优势;而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利率较高,也会受到资金成本上升压力下的银行的青睐;不仅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还有利于中小银行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海外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日报:您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道闸一直还未开启,顾虑何在?什么时候将有可能放开?

  巴曙松:回顾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快速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经济与金融发展要求往往较高,对经济的冲击也很大,例如智利、阿根廷等国家。利率市场化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对经济的冲击小,正如美国、日本等国家。目前虽然中国已经具备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但考虑到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国家财政货币政策、金融市场以及宏观经济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央行在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市场化的推进中始终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首先,中国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特殊时期,如何在保证经济稳定的前提下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是中国金融业面临的特殊问题。其次,完善的利率传导机制和统一的市场基准利率目前尚有待完善。虽然Shibor的市场地位不断提升,但是尚未成为具有广泛认同度的市场基准利率并对其他利率产生引导性作用。再次,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退出机制尚不完善。利率市场化之后可能很多中小银行会面临破产倒闭,如何保障金融机构的有序退出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之一。第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协调仍有待增强。最后,对于风险管理水平有限的金融机构而言,管理水平和危机意识尚有待提升,市场中风险对冲工具的缺乏也可能会加大银行面临的风险。除此之外,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何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确立完善的风险定价机制,积极运用并购手段扩大市场影响力,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还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存贷款利率管制同时放开无论是对宏观经济方面、微观经济方面、金融发展程度上还是金融机构经营及监管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