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8 04:24 来源: 经济日报本报讯 记者钟华林报道:今年开春以来,四川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推进。3月30日,记者登上120米高的四川绵阳武都水库大坝,只见上百名工人分布在不同的工段,有的手握振捣棒,浇筑混凝土;有的站在仪器旁,边观察边记录,大坝上一派繁忙景象。
正在现场指挥施工的绵阳市武都水库引水工程管理局副局长徐波告诉记者,分三期建设的武都引水工程是四川西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工程,总投资约87亿元,全面建成后,将有约300万亩农田旱涝保收。徐波介绍,去年9月,大坝主体工程浇筑到坝顶;今年9月,水库将全面完工。
在罗江县鄢家镇壁山村九组,10多名村民正在整治一口小堰塘,有的运送砂浆,有的挥锹铲土。村民李佑楷告诉记者,这口堰塘虽然只能蓄水10000多立方米,但可保300亩稻田浇地有水,保100多户村民吃饭有粮。罗江县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说,作为农田灌溉不可或缺的“最后一公里”,小塘小堰和末级渠系十分重要。今年,全县将投入约4000万元,整治大小堰塘130多座,建设蓄水池150多口,新建和整治渠道100多公里。
从川南到川北,从涪江流域到沱江两岸,从成都平原到大巴山区,处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水利施工现场。德阳市水务局副局长杨成斌十分感慨,“四川迎来了水利建设的又一个春天!”
四川水利建设的春天来自于3年前四川省委、省政府的一项科学决策——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
四川号称“千河之省”,水资源位于全国前列,但全省已建蓄引提水能力仅占水源总量的10%,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省水源工程有4万多公里渠系没有配套,有效灌溉面积为3840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43%。虽然200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形成的1000万亩灌区泽被川西40多个县,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但一个都江堰工程不能解决更大范围的用水问题。近年来,一半以上的市州年年“喊渴”,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极大制约,解决水利“啃老”问题刻不容缓。
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核心目标,抓紧建设一批既解决当前急需又关系长远发展的水利项目,在全省建成一批实现全域灌溉的市、县和乡镇,实现较高水平保障城乡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和优质供水。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推动四川水利在工程建设上、水利抗灾减灾上、水资源利用方式上、水利建设体制机制上实现根本性突破。
四川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到今年底,全省水利投资将实现历史性增长,累计可达约1000亿元,相当于1949年至2007年投资的2倍;将建设大中型水利工程59处;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49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5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2080万人。到2015年,四川省蓄引提水能力将提高到33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将从目前的3840万亩增加到4840万亩。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约100亿斤。
农民对水利的春天感受更为真切。3月29日,罗江县鄢家镇星光村一组谢启富老大爷正手握水管给一块边角地浇水。他告诉记者,等水渗下去两三天,就可以种花生了。以前缺水,这种边角地空着,现在有水了,又可以种粮食了。
村主任周华介绍说,这两年,水利建设的投入很大,村里新建了10口堰塘、10个蓄水池,通到地头的沟渠都是“三面光”,全村1700亩地实现了“全域灌溉”,旱涝保收,水稻亩产提高到1200斤。周华感慨地说,“农业靠天吃饭真不行,还得水利工程来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