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数据确证中国外贸压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1 09:2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最新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859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累计贸易顺差为6.7亿美元。其中,3月份单月进出口值为3259.7亿美元,增长7.1%。专家分析认为,3月份的数据预示着上半年的外贸情况可能不容乐观,但实现全年10%的外贸增速仍然可期。
海关总署4月10日公布的我国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数据显示,1~3月,我国进出口总值859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7.3%。其中,出口4300.2亿美元,增长7.6%;进口4293.5亿美元,增长6.9%;累计贸易顺差为6.7亿美元。
受访专家认为,虽然外贸进出口情况好于预期,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疲软、加工贸易增速或将进一步放缓等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进口增速渐归理性
在告别前2月份的贸易逆差后,3月份当月出现贸易顺差。
数据显示,我国3月份进出口总值为3259.7亿美元,增长7.1%。其中出口1656.6亿美元,增长8.9%;进口1603.1亿美元,增长5.3%;当月贸易顺差53.5亿美元。受此影响,一季度累计贸易顺差6.7亿美元。
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外贸研究部副主任张莉对本报说,之前进口的突然扩大缘于中国政府调结构、促平衡的政策导向刺激,并非市场主导的结果。而经过短期的急剧增长后,进口增速逐渐回归理性。
外贸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张小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基于内需旺盛、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扬趋势明显的因素,中国全年贸易顺差将会缩小。
从一季度的进出口数据来看,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外贸研究部研究员李健对本报表示,中国外贸实现7.3%的增速已相当不易。“虽然比去年同期29.5%的增速下降了很多,但考虑到一季度外部需求低迷,7.3%的增速已经不容易了。”李健说,“而且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国际商品市场基本处于下行通道,这说明一季度外贸增速中并没有高价格因素的‘贡献’。”
传统消费品出口疲软
尽管有有利因素作支撑,但对中国外贸形势的研判依然不能过于乐观。“河南纺织企业普遍反映,眼下正在维持微利甚至无利运营。中部地区的企业都尚且如此,更不必说东部企业了。”刚刚从河南调研回来的张小济对本报表示。
传统消费品的出口困境也反映在数字上:1~3月,我国外贸出口4300.2亿美元,增长7.6%,但服装、纺织品及鞋类产品的出口增速分别为3.9%,1.4%和2.8%,均低于总体出口水平。
事实上,此类商品的出口之前已显露出疲态,今年前两个月甚至均出现出口负增长。据统计,1至2月,我国服装、纺织品、鞋类和箱包出口分别下降了2.5%、2.6%、2.1%和12.1%。
相比之下,机电产品的出口则比较乐观。数据显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529.9亿美元,增长9.1%,较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高1.5个百分点。
“去年以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增速是低于总体增速的,这也反映出国际市场对机电产品中投资类产品的需求在缓慢恢复,发达市场的形势在逐步好转。”李健说。
加贸增速将继续放慢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加工贸易增速在放缓。一季度,我国一般贸易项下贸易逆差516.7亿美元,扩大9.4%。同期,我国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874亿美元,扩大13.4%。其中,出口1960.7亿美元,增长6.3%;进口1086.6亿美元,增长1.2%。
张小济认为,一季度加工贸易顺差扩大不是个好现象。数据显示,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速并不快,但进口放慢了。这说明加工贸易顺差的出现是由于加工贸易的进口放缓,而非加工贸易出口增长所致。“因为先有进口才能出口,所以这也预示着未来加工贸易的增速有可能进一步放慢。”张小济说。
李健补充说,加工贸易的进口放缓不排除一些此前大进大出的加贸企业渐渐将采购和配套工作转到国内做的可能,这说明加工贸易的增值幅度在扩大。
尽管加工贸易延续此前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很小,但好的方面是,一季度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8.1%,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4.4%,两者差距正在缩小。李健认为,这反映出全球供应链的生产正在逐步恢复,加工贸易仍有活力。“受成本上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工贸易虽然在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中西部地区仍具备发展加工贸易的良好优势,应该鼓励中西部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张莉说。
寄希望于下半年
张莉预测,出口方面,短期内外需减弱仍是中国外贸的主要挑战,出口会保持平稳的增长,但增长幅度不会超过10%;进口方面,若部分产品免进口税的话,可能会短期内刺激进口大幅增长。“中国外贸企业通常年初进口多,年末出口多,中间两个季度基本稳定。预计二季度进出口增长率仍会保持在10%以内。”张莉说。
张小济坦承,3月份的数据预示着上半年的外贸情况可能不容乐观,实现全年10%的外贸增速将依赖下半年的情况。“美国经济回暖的势头比较明显,欧盟也把‘印钞机’打开了,因此不太可能重现去年年底关于全球性衰退的悲观预计。”张小济说。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商务时评”
(责任编辑:郭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