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外贸如何在全球较量中突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3 07:5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今年,我国外贸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外贸企业不但要承受世界经济疲软、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的外部压力,同时也面临国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对外经贸2012年春季形势分析会”日前在京召开,与会领导、专家、学者为中国外贸发展总体形势以及中美、中欧经贸关系走势把脉建言。

  外贸发展三大问题待解决

  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

  未来十年,对外贸易将进入更为重要的阶段,贸易环境将更加复杂。

  目前,我国外贸发展有三大问题待解决。第一,围绕中国崛起而引发的矛盾。目前,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全球需求萎缩,各国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严峻,加之一些国家国内选举的需要,中国正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和转移矛盾的重点。我国对外经贸正处在结构调整、矛盾多元、摩擦高发的阶段。

  从国内看,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所谓的结构调整,我的理解是有扬有弃、有保有压。这种调整既要看到结构调整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又不能脱离中国的发展阶段,处理不好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重大的影响。当前,为了实现调结构、促平衡的目标,我们正在实施减顺差、促平衡的政策。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国家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很突出。此外,中国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产能扩张的速度将快于国内需求的增长,这种状况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

  第二,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外贸造成的影响不容低估。美欧等发达国家要放弃多边贸易体制、放弃多哈回合谈判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他们鼓励产业回归,甚至要处罚向国外转移产能的企业。许多传统上支持自由贸易的利益集团、产业、企业也纷纷放弃自由贸易,倒向保护主义。这一趋势如果继续发展,必然影响我国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甚至改变我国在全球分工中已经确立的地位,使我们陷入一个新的错位。

  第三,围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而引发的矛盾。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我们如何调整外贸结构?创新升级和多元化之路如何走?我国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产业向外转移?这种转移对我国的竞争力有什么影响、有什么样的规律可循?当前外贸增幅的下降多大程度是因为外需的减少,多大程度是因为国内政策的调整?要成为一个贸易强国,我们的支撑到底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有待解答。

  外贸增速10%目标可保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王受文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外贸平均增速为20%,料今年我国外贸将增长10%左右。目前,我国外需市场虽然比较低迷,但美国经济温和增长,这或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亮点。欧洲经济呈现温和衰退态势,是马拉松式的复苏。欧元区虽然在希腊债务问题上有所作为,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因此,我国对欧出口将呈现负增长。受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

  就新兴国家而言,印度、巴西等国经济增长都在减速。

  今年1月~2月,我国外贸增长只有7%左右。全球贸易均在低速增长,很多国家的出口均低于中国。3月,我国进口订单指数为51.5%,出口订单指数为51.9%。集装箱出口数量下降31.6%,单价下降15.4%,说明未来外贸整体需求不被看好。

  未来几个月,外贸形势不会有明显好转。企业综合成本不断上升,大企业融资贷款形势有所缓解,中小企业仍面临困局,能源价格不断提升。土地成本上升也将进一步导致企业综合成本上升。同时,企业订单也发生了转移:一方面,向国际市场转移;另一方面,国内做外贸的企业转向做内贸。此外,贸易摩擦加剧将影响企业信心,虽然从宏观而言此数目微不足道,但从微观层面讲,企业所受影响十分明显。

  另外,今年光产品、电脑等IT产品出口将进一步下降。新能源产品以及LED节能产品将成为今年的出口亮点。零部件出口或因美国经济形势好转而回暖。

  欧洲由紧急灭火转向积极救治

  商务部欧洲司司长孙永福

  中国技术进口的30%来自欧盟。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虽然中欧贸易存在摩擦,但与美国相比,这些措施相对缓和。从技术与市场角度而言,中国不妨联合欧洲,以平衡与美国的关系。

  2009年年底,欧债危机始于希腊,这背后有美国因素,也有欧洲自身的问题。欧债危机爆发两年来,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治标不治本的方案。目前,欧洲央行提出第二轮再融资方案,对促进经济增长而言是利好消息。同时,欧盟25国也签署了新的财政协议。欧盟应对危机的重点正由紧急灭火转向积极救助。

  欧盟要真正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几天前,西班牙只出售了26亿元的欧债,这也意味着大家对欧元区整体走出困境还是信心不足。如果西班牙治理不成,欧元区整体将更加危急,情势不容乐观。预计,2012年欧盟经济零增长,欧元区则下降0.3%。

  导致欧债危机的原因是多重的。欧元区国家经济基本面不好,希腊、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这些南欧国家,其竞争力普遍走上下降轨道。欧元区本身的体制也存在问题,很多国家在救治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西方传统的发展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即高消费、高债务、高储备、低增长,以及脱离实际的福利。所以,长期问题的积累导致了欧债危机的爆发。

  欧元区需求的低迷,对我国出口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目前,我国出口市场在欧洲约为17%。去年全年我国对欧出口只增长14.4%,落后于我自欧进口6个百分点。今年1月~2月,我国对欧出口同比再度下降1.1%,3月份还是下降的趋势,引资水平也发生了下降。

  当然,此时亦是中企“走出去”并购的机遇期。欧盟高科技的产品将为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益处,但企业还需循序渐进,切勿急躁地“走出去”。

   谁为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买单?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张燕生

  金融危机后,美国已经从危机后的贸易和工商开放转向关注国内的政策。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期:欧洲提出了2020的调整,中国也开始了“十二五”规划。我觉得这个调整是有代价的。谁为全球的调整来买单?这个问题恐怕是下一个全球经济较量当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外贸结构调整趋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实际上,劳动密集型产业这部分的调整,不在于中国有没有剩余劳动力,而在于与我们的竞争对手相比,我们的劳动力是否依旧便宜与年轻。我个人认为,未来5年~8年,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可能会衰竭到一定程度。因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转型的压力,这个转型还要在寻求差异化、升级、实现全球化等方面寻求突破。

  此外,外贸结构调整趋势值得关注。东部沿海地区下一步的走向如何?能支撑我们未来30年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模式是什么?这也是各地都在试点和探索的一个方向。

  外商来华投资的结构以及资本流动也出现了新趋势。首先,外商来华投资已由成本驱动转向了市场驱动。他们不但带来出口还带来进口,并且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过去,外资很少做研发,但当下,外商为了获得中国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开展了越来越多的研发工作。其次,欧美的再工业化导致欧美企业撤资的情况屡屡发生。估计未来10年,电子计算机、运输工具和一些电子产品等行业将陆续出现撤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对外转移的趋势已经显现。以我国的贸易顺差为例,2008年为2980亿美元,一般贸易顺差是908亿美元,去年我国外贸总顺差已经减少了155亿美元,但是加工贸易顺差上升至3658亿美元。预计“十二五”末期,我国一般贸易的逆差会进一步增加。加工贸易的成本若高到一定程度,相信“十二五”末期贸易顺差的结构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国际收支的结构和外贸顺差都可能出现拐点。我们需要做好应对这些变化的准备。

  经济改革:普京面临两难抉择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王俊文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尺度如何把握,现在确实是难点。我个人认为,普京个人实行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决心大,但是难度更大。其满足社会需求、增加老百姓幸福感的目标难以在短期内实现。5月7日普京将正式入职俄总统,我们再见分晓。

  俄罗斯虽然加入了世贸组织,但基于结构等问题的积弊,其经济上短期改革难有收获。经济结构单一,能源和原材料是俄罗斯的单一产业,越是吸引外资,其产业结构越是失衡。同时,俄罗斯技术装备水平低下,农业发展缓慢,劳动力匮乏,市场开放程度低。加入世贸组织,能给俄罗斯带来多大好处,还难以说清。

  普京在经济上的改革可能难有大的收获。俄罗斯的加工业和制造业相对落后,技术准确水平相对较低(除了国防和航天工业),加之市场开放程度低等问题,都将严重制约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发展。

  虽然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但是俄罗斯产业界对市场开放没有做好准备,有一些业界人士认为俄罗斯根本不需要加入世贸组织。入世之后,俄罗斯经济能获得多大好处?有待观望。

  对于中国而言,与俄罗斯的合作要摸清脉搏,思路明确,步骤稳妥,措施要到位。俄罗斯地广人稀,如众多商品一拥而上,恐怕市场难以承受。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大量出口俄罗斯的产品一方面要提质,另一方面要确实把握住“量”,因为俄随时可以发起反倾销调查。中国企业不妨和俄罗斯发展一些技术贸易,增加机电产品、特别是技术产品的出口。这既可以为俄罗斯带来税收,也可促进当地的就业。

  中美经贸关系或现拐点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李永

  究竟该如何看待中美经贸关系?目前,美国国会包括美国政府的反华气氛很浓。对所谓的大选政治,我的判断是:从中期选举美国29个议员做反华广告,到现在的大选阶段共和党候选人高调指责中国,加之近期美国成立贸易执法中心以及修改关税法案等,这些不仅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误解正在加深,还意味着其对中美经贸关系的政策也发生了调整。

  同时,中美共同利益正在减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面,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正在加大,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中也表达了“去美元化”的声音。“金砖五国”和一些区域合作,也引起了美国的猜忌乃至战略调整。如果中美没有互信,将导致双方之间在角色定位、角色期待以及对地区的主导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在这种框架下,我个人认为,中美共同利益会变得更加脆弱。

  此外,对于美国而言,世贸组织并没有达到约束并限制中国的目的,美国便利用泛太平洋战略合作伙伴协议等双多边措施遏制中国。因此,我认为中美经贸关系可能会出现一个拐点。中美经贸关系很难再回到过去的以互补为主的关系,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人不大愿意再为中国发展提供动力。

  针对中国,美国的战略可能会出现四个替代:一是投资回归替代,这个替代导致一部分来自中国的投资回流;二是投资目的地的替代,这种替代使美国的企业或不再选择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三是进口来源地替代,从其他国家进口原来从中国进口的产品,这个也是一种替代;四是新规则替代,即用新的规则取代中国运用得比较熟练的世贸组织规则,达到重新规范中国贸易的目的。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商务时评”

  中国外贸如何在全球较量中突围?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