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决心降低税负涵养民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6 01:1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如何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计划,将更多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和社保事业,让百姓有信心消费,这应成为财政收入高增长后的理性抉择”
上个周末,第一季度财政数据跃入眼帘:全国财政收入29976.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850.51亿元,增长14.7%,增幅比去年同期(33.1%)回落18.4个百分点。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今年第一季度财政收入增幅都出现不同程度回落。
财政收入增幅明显回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放缓。从地方税的情况看,房地产及相关税收对地方收入影响较大。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亦使地税收入明显受到影响,苏南一县级市的财政局长告诉笔者,房地产及相关税收在地方收入中占比超过1/3,去年第四季度以来,这一块的欠收明显。
合理的财政收入是执政之基,但财政收入不是越高越好。总收入的盘子就那么大,财政收入增长过多,必然会挤占企业收益和居民收入,造成企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近年来,实体经济困窘、消费市场难以提振,基尼系数超越警戒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都已经给过高的财政收入预警。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增幅的回落应该说是好事。
财政收入是综合国力的体现,相比于那些在危机中苦苦挣扎,高负债、高赤字、揭不开锅、甚至政府要关门的国家来说,我们20%-30%的超高的政府收入当然可圈可点。但是,财政收入增长应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吻合,如果经济增长只有10%,税收增长却超过30%,税收增长速度长期数倍于经济增长,那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结果只会竭泽而渔,加重实体经济的困难和负担,加剧国富民穷和社会断裂。
通过税收数据,我们也要看到,财富也日益向少数人集中。以江苏个人所得税的数据为例来分析,去年9月,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至3500元后,有7800万人口的江苏,“达线”交个税的不足200万人。有专家测算说,全国13万亿元的总收入,如果对应13亿人口,人均贡献度为1万元。而目前全国年人均收入尚不到1.5万元。江苏省收入相对较高,2010年城镇居民年均收入也只有2.3万元,农民年收入接近1万元。这说明,在社会财富的大蛋糕的分配中,普通劳动者收入仍有待提高。我们在居民收入上尚没有成为高收入国家,但在“税负指数”上已跻身高收入国家水平,税负水平超过经济发展阶段和企业、民众的承受能力,已成为经济转型的最大掣肘因素之一。
历代开明盛世都强调轻税薄赋,涵养民生。当下,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倒逼税制改革的加快。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行。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家继续实施调节收入分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进口以及稳定物价等方面的结构性减税政策,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税收收入相应减少,持续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效应开始显现。企业的所得税从3年前的33%下调到25%,以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标志,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率也呈下降趋势,对小微企业实施大范围减税等等,多项减税措施大面积推开,数百项部门规费被强行取消。应该说,这些工作已颇有起色。但是,要扭转长期畸形的收入分配结构,财税改革仍有空间。近年,随着社保体系的广覆盖,把增收的财政收入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用于养老、医疗等社会安全网的构建,政策方向已经明确,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和能力仍是较低的,农民的养老金60元钱一个月,只能说聊胜于无。公共财政必须以更大的力度保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才是正途。
如何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计划,将更多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和社保事业,让百姓有信心消费,这应成为财政收入高增长后的理性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