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从首长拍脑袋到民主决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6 01:2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最近,有几起跟公共决策有关的事件影响较大。一是青岛的退坪种树;二是福建泉州港的试图改名。青岛退坪种树,拟投入不菲的资金,且已在进行当中。泉州港的改名,在遭遇质疑后,已被叫停。

  这两起事件,尽管背景大不相同,但也有共同之处——当地政府试图制定或实施的公共决策,遭遇民意的反弹,且置相关政府部门于尴尬之中。如在青岛,一些市民以各种方式向政府提出质询;在泉州,当地民众则将一个千年古港的意图更名定性为“瞎折腾”。

  看起来,政府的相关决策不仅没有赢得民众的支持,反而引来不少的反对意见。而在如此表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一些政府决策行为既没有做到科学化,也没能做到民主化。决策程序难言规范,这给决策执行阶段的不顺埋下了伏笔。

  这两起事件均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思考,一者是在技术层面(其中也包含了价值判断)。比如,青岛退坪种树本身是不是合适,泉州港改名是利大还是弊大——如果决策的科学性强,就说明青岛理当退坪种树,泉州港理当更名;二者是在程序层面,不管青岛该不该种树,泉州港该不该更名,两个地方的决策,至少没能很好地展现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化。

  公共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不是什么新提法。可是,在我们的社会现实当中,非民主、非科学的决策至今仍不鲜见。有时候,政府部门,特别是一些主要领导习惯于“拍脑袋”,决策缺乏民主基础和科学依据,或许出发点并不差,但其结果往往不能令民众满意;有时候,决策过程很粗放,政府官员说了算,根本不听取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意见,结果在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

  就拿青岛种树一事来说,种树本身当然不是什么坏事,那为什么会激起民众那么大的反应呢?原因在于,花费巨资退坪种树值不值得,政府没给民众一个交代;树种在哪些城区,没有跟社会沟通——是在绿化本身就不错的城区“锦上添花”,还是给较落后甚至“脏、乱、差”的城区“雪中送炭”?当地政府缺少一个说法;另外,这么大一个跟当地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决策,如果提前开一个公众听证会,更多征求社会意见,是不是显得更好呢?

  可惜,在职能部门开始实施退坪种树之前,民众对此决策缺少必要的知情,政府决策与公众意见之间,缺乏起码的沟通。也就是说,退坪种树这一事件,在决策的民主化方面做得远远不足。由于政府决策和公众意见之间丝毫没有联系,也对决策的科学化多少产生影响。公众意见未必都是对的,但如果决策程序规范,决策过程透明,则一定可以从民间意见中吸取到智慧。政府决策当然不必一味顺从民意,但尊重民意却是必不可少的。

  一项理性的政府决策之所以理性,是因为它以“社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即政府应当选择给社会带来的收益最大限度超过所付成本的决策。那么,怎么实现政府决策的“理性”?答案就在于决策过程要民主化,要科学化。决策的民主化,意味着决策之前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特别要注意听取不同乃至反对的意见,并从中吸取合理的成分。但如果决策过程缺少民众参与,公众甚至压根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公共决策正在酝酿,又如何能够有效参与呢?决策的科学化自然因此而大大打折。

  过去在一些地方,由于决策权力的垄断和错位,使决策活动离民众越来越远。今天出版的《求是》杂志,刊登了温家宝总理的一篇文章,题目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决策权力的垄断和错位,其实也是权力没有在阳光下运行的一个结果。政府决策民主化不足、科学化不够,导致胡乱决策和失误决策,既使当地政府的行政效能下滑,又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某种意义上,青岛退坪种树和泉州港更名引发舆论聚焦,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倒起到了提醒与劝告的作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