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母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6 01:3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陆地资源越来越贫乏的时候,海洋成为世界各国开发资源的新战场,各种深海钻探技术日新月异,各型海上油汽钻井平台层出不穷,各种海上运输活动愈加频繁,在为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为可能造成更大的海洋污染埋下隐忧。

  当国际社会还在为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心惊胆战、为大量海洋生物死于污染而痛心疾首的时候,日本地震导致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又引起世界舆论的轩然大波。然而,福岛核事故余波未息,渤海湾康菲漏油事件又让人们的神经绷紧。这些事件的发生,再次为人们敲响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保护海洋资源的警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法律宣传,提高保护意识。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相关的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印制成宣传材料,及时发放到从事海上石油钻探、海上运输、海上捕捞等海上作业人员及乘船旅行人员手中,提高其保护海洋环境意识,自觉维护海洋环境安全。

  强化红线意识,绷紧安全之弦。对于所有从事海洋作业的主体,对其从事作业的设备应强制安装与之相符合的智能安全监测设备,并制定安全监测标准,以便对海洋作业实施实时监测。对于受深水压力后易产生泄漏的海上石油钻井作业等高危作业,其安全监测标准要高,要从主观上提高作业主体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控制。相关部门要定期对作业主体的作业设备、作业流程、作业方法进行安全检查,有效减少各种因作业设备损坏、作业方法不当而造成的海洋污染。

  建立保障基金,应对善后事宜。对从事海上作业的主体,依据其作业风险大小,对其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事前评估,在作业前由作业主体向作业海域所属国家先行缴纳安全保障基金,以便发生作业事故后可以迅速启动安全保障基金,进行作业事故救助或者进行赔偿,将事故可能对海洋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组建救援队伍,维护海洋环境。凡是有邻海的国家,均应组建专业的海洋事故救援队伍,当遇到所属海域发生井喷、泄漏事故时,能够迅速启动救援机制,以最快的速度实施海上救援和事故处理,以便有效地阻止事故漫延扩大,为后续的实施大规模救援和事故处理做好准备。

  实施污水处理,减少污水排放。对海上行船安装高科技净水设施,对船舶污水及时进行净化处理,使污水最终转化成净水和固体废料两部分,对净水进行循环再利用,对固体废料进行临时存放,待船舶回港后再运到陆地上进行处理,而不是随意将污水和废料投放到海洋中。在入海河流上游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均应购置污水净化设备,对生产造成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从而有效减少污水和垃圾对海洋造成的污染。

  构筑安全屏障,减少海洋辐射。对于各国在近海或靠近海岸处建立的核电站等濒海核设施,应在其与大海之间建立一条有海水出入口的固体隔离带,当核设施发生事故后,应迅速将固体隔离带的出入口进行封闭,切断核设施与海洋之间的联系,有效阻断核事故给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造成的危害。

  限制捕捞活动,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应大力加强对本国海域捕捞活动的管理,严厉打击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不顾海洋生物生长规律的恶意捕捞行为,尤其是加强对濒危海洋物种的保护,促进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总之,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液,海洋被污染,人类的安乐生活将不复存在。因此,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海洋污染的问题,提高维护海洋环境意识,并在生活中自动践行,在海上旅行、海上作业、海上执勤中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

  (作者单位:河北省香河县工商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