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朝鲜公布神秘洲际导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6 17: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远大于之前所有导弹的体积、罕见的绿色迷彩涂装、八轴超重型导弹发射车……作为15日朝鲜盛大阅兵式上的压轴大戏,首次公开亮相的一种神秘导弹引起国际媒体的各种猜测:朝鲜是否借此宣布已经拥有能打击美国的洲际导弹?它的出现是否是为驱散此前“光明星3号”卫星发射失败带来的沮丧?中国导弹专家魏国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现有技术和朝鲜几次运载火箭发射的经历来看,朝鲜在多级火箭和导弹领域仍存在缺陷,远程导弹的可靠性并不高。

  导弹是朝鲜阅兵重头戏

  在15日的朝鲜阅兵式上,外界看到的不仅有2010年那样铺天盖地的“人浪方阵”,吸引各国军事专家的镜头更可谓“目不暇接”:朝军出动数百辆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以及导弹发射车,朝鲜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画面也罕见地用近景镜头展示装备的细节。

  正如之前日韩猜测的那样,朝鲜此次阅兵的重头戏在最后的弹道导弹方阵。朝军展示了射程从120公里到超过5000公里的各种导弹,形成梯次火力压制布局。包括最先登场的KN-02地地战术导弹,它准备时间不超过两分钟,可打击驻韩美军乌山基地;“华城-6号”和“劳动-1号”导弹则是朝鲜在“飞毛腿”导弹基础上发展而成,可携带700-1000公斤弹头,能覆盖韩国全境和日本大部,它们也是朝军装备数量最多的导弹;被美日情报机关称为“舞水端”的中程导弹也公开露面,射程达2500-3500公里,足以攻击包括关岛在内的多个美军驻亚太基地。韩国情报机构认为,朝鲜目前部署约50枚该类型导弹。

  神秘导弹显示朝鲜洲际打击能力?

  不过最让人震惊的是阅兵式最后露面的神秘导弹。美联社15日称,日韩军事专家开始猜测这种比原先型号更新、体积更大的导弹是否就是传闻中朝鲜秘密研制的洲际导弹。报道称,这种导弹可能拥有更大的推进器,让它的射程提升到1万公里以上,理论上足以攻击美洲大陆。而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的尼克·汉森则从侧面证实了这种猜测。美国曾宣称,13日发射的朝鲜“银河-3”火箭就是“大浦洞-2”远程导弹。根据朝鲜火箭发射场的巨型龙门吊车猜测,朝鲜可能有比“银河-3”更大的火箭,因为这种龙门吊车远超后者的需要。

  根据朝鲜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画面,这种首次公开亮相的导弹采用绿色迷彩涂装,与之前展示的银白色涂装导弹形成鲜明对比。该导弹采用的八轴越野卡车底盘,与俄军“白杨-M”洲际导弹的运载/发射越野底盘很相像。它的外形则与伊朗“流星-3B”导弹非常类似,弹体呈现阶梯性过渡的造型,这使弹头再入大气层的速度快,可提高命中精度,减少雷达反射截面。

  韩国YTN电视台15日称,朝鲜新型导弹比“舞水端”导弹长5米以上,专家认为其射程可能超过5500公里,属于洲际导弹。报道认为,由于此次展示的新型弹道导弹使用移动发射方式,威胁也更大。韩国《东亚日报》15日则说,朝鲜当天展示的新型弹道导弹直径为2米,长度为18米以上,足以认定它是洲际导弹。韩国专家认为,此次展示的新型导弹应该是在“舞水端”导弹的基础上研发而来,而如果朝鲜实现核弹头小型化,这种导弹将具备核打击能力。

  朝鲜远程火箭技术还不成熟

  新亮相的神秘导弹是否意味着朝鲜洲际导弹已经服役?由于“舞水端”导弹在没有试射的情况下就实战部署,因此有韩国专家认为,朝鲜此次展示的新型导弹可能也已经开始服役。韩国军方人士表示:“不能小看朝鲜的导弹研发能力。朝鲜在火箭接连发射失败的情况下,仍能开发洲际导弹并对外展示”。

  不过魏国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在技术上基本相同,而朝鲜此前发射运载火箭屡次失败,原因几乎都与多级火箭分离有关,显示朝鲜在多级火箭和导弹领域还存在明显技术缺陷。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专家也认为:“朝鲜的技术应该还未达到将火箭第一级分离的阶段。朝鲜火箭迄今的发射机会太少,技术上还不成熟。”日本共同社称,日本H2火箭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曾连续两次发射失败,改良后的H2A火箭也曾因无法与辅助发动机分离而自毁,美俄等航天先进国家的火箭研发也经过屡次失败的阶段。

  韩国《中央日报》14日称,朝鲜按下火箭发射按钮54秒后,韩国“世宗大王”号宙斯盾驱逐舰的雷达就捕获到其行踪。韩国紧急出动约10艘海军舰艇,动用超声波和金属探测仪搜寻火箭残骸,试图从中研究出朝鲜卫星发射失败的原因及朝鲜火箭技术的发展程度。韩国SBS电视台14日称,韩军已搜寻到相当数量的朝鲜火箭碎片,但韩国军方在接受采访时保持沉默。

  相比韩国的行动迅速,日本政府则承认“因确认困难”,在朝鲜火箭发射后约40分钟才发布相关消息,让“政府失去国民信赖”。日本防卫副大臣渡边周15日表示,正考虑与韩国构建信息共享机制,以便迅速共享各自掌握的朝鲜导弹发射信息。( 来源:环球时报 本报驻韩国特约记者王刚本报特约记者罗山爱本报记者马俊)

  (责任编辑:王惠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