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福州一块民国石碑见证糯米从官营到私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7 05:50 来源: 东南快报

  □本报记者刘晓霞/文林良划/图

  立碑刻字,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所记录的必定是件超级大事。但近日,在福州台江发现的一块石碑上,记录的主角是餐桌上的常客——糯米。它之所以值得进入碑刻,是因为在近百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段关于糯米买卖公私之争的故事。

  石碑见证破除糯米贸易官方垄断

  石碑的发现者是福州人李林洲先生,他在陪友人参观三县洲大桥下的竹林尚书庙时,发现边上有一块约1米高的石碑,中间有一道明显的裂痕。

  石碑虽满是青苔但字迹难掩,横额为:福建财政厅示。碑文内容为:“撤销秫米牙勒石示文:闽产秫米,有关民食。前办官牙,业准裁撤。特再勒禁,永不设立。民国十四年三月立。”

  这让他顿觉有趣,“这是一块说明糯米开放私营的石碑。”他解释,秫米就是糯米,牙行则是对古代和近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的称呼。也就是说,在立碑之前,糯米在福州属于官方垄断,只有官方指定的人才能进行销售。立这块碑的目的,正是说明当时破除了糯米的这种贸易形式,允许民间行销。

  破除官方垄断,这竟然被正儿八经地刻在石碑上。这让他对这块石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石碑怎么来的?他询问了庙里的管理人员,但大家都不得其解。只知道在庙没搬迁前,这块石碑被人当做洗衣板,搬迁时有人觉得这块石碑上有字,必定有价值就把残碑也搬过来,还进行了修复,这才有了他看到的那一幕。

  百年前糯米属于稀有商品

  糯米废除官方专营,这事在1925年(根据碑刻时间)竟是要闻,值得记入碑刻。现在想来,似乎匪夷所思。回到近百年前,这意味着什么?

  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老师认为,糯米官营恐怕从清代起就有这样的规定。糯米对于福州人来说,是逢年过节必备的食品,过年吃的年糕、端午的清明粿都少不了糯米。因此民间可能也有私下贸易的情况,且越来越旺盛,导致到了民国政府时期不得不开放这块市场。

  方老的说法得到了福州市政府文化顾问黄启权老师的认同。他认为,福州自古不是一个产粮大省,古代多靠从外省买米来供应本省需求。而糯米不同于粳米,产量本来就少,因此算得上是稀有商品,就像盐铁茶一样,官方都会介入。但官方垄断始终需要顺延市场需求,因此就开放了。

  而福建文史馆馆长卢美松老师则认为,官方之所以要掌握糯米的经销,跟另一样商品——酒有关。糯米是酿酒的必备材料,而酒又是紧俏商品,也曾是官方专营。可能是为了控制民间酿酒,所以把糯米控制为官营。

  映出时代缩影见证上下杭繁荣

  不论最初关于糯米官营的原因何在,三位老师一致认为最后的开放正是顺应了当时民营资本主义的兴隆。这一开放的结果,则带来了上下杭的繁荣。

  黄启权老师说,在上世纪民国政府成立后到抗战前,是一段相对比较平稳的时期,福州上下杭最繁荣时期也正在此阶段。糯米破除官营,是当时个人资本经济抬头的一个信号,这种贸易模式甚至冲破了官营资本,成为主流。

  繁荣最直接的体现,则是上下杭商铺林立。方炳桂老师说,当时上下杭一带码头林立,水运交通便利,南来北往的货物,如木材、茶叶、药材、干果等均在此地设立商铺。他的印象中比较有名的药行就有咸康参号,至今还能找到旧址,“在它家周边还有三家有名的药材铺,当时这里才是福州的商贸中心。”

  而关于米铺的记忆,则在《福州双杭志》寻得线索。书上写着,上下杭地区还有胜源、玖兴粮行,资金雄厚。这里在建国初期,还曾是部队军粮的收购点,此外还在这里成立了福州市贸易公司、市油类交易所。

  这一切的起源,则是那个时代开放民营资本带来的积淀,仅存的这块石碑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令人遐想。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扯蛋”大赛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