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分析称美敌视政策致伊核危机 双方仍有妥协空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7 11: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上次核谈判发生在15个月前,但因各方分歧较大无果而终。而此次据媒体报道,此次谈判取得“建设性成果”。

  不过,平心而论,要彻底解决伊核问题,美国须做更多工作,尤其应给予伊朗安全保证,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否则该问题仍将像以往那样持续下去且危机不断。

  美国是伊朗核始作俑者

  从时间跨度看,伊核问题并非一个新问题,而是已有近50年历史的老问题。追根溯源,推动伊朗成为“核玩家”的始作俑者不是他国,正是美国。正如伊朗外长阿里·阿克巴尔·萨利希4月13日在美国《华盛顿邮报》撰文指出,因与当时的巴列维王朝关系良好,美国在1967年向伊朗转让了一个核装置和一些作为该装置燃料的武器级铀。以此为开端,伊朗逐渐拥有了核能力。在两国交好的岁月里,美国不断向伊朗提供技术和燃料支持,所谓“伊核问题”也不存在。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巴列维国王被赶下台,美伊关系随之交恶。1980年4月,两国断交。尽管美国不再提供核技术和燃料支持,但伊朗并未因此放弃核能力,反而想法设法突破美方封锁,继续推进自身核能力建设。因此,之所以有今日的伊核问题,美国难辞其咎。

  美敌视政策致伊核危机不断

  与伊朗断交后,美国开始对伊朗奉行极端敌视政策,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美国就不断炒作“伊朗可能在近期内就获得核武器”,伊核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伊朗方面虽遭受美国制裁和八年的两伊战争(与伊拉克在1980年9月至1988年8月的战争),其核设施有所损毁,但始终未放弃发展核能力。伊核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真问题,并不时演化为“危机”。尤其是“9·11”事件后,美国在2002年将伊朗定性为“邪恶轴心”国家、“暴政前哨”和“支持恐怖主义国家”,酝酿针对伊朗的作战方案,两国关系也因此雪上加霜。

  伊朗为维护自身安全,把拥核视为战略威慑重要手段,伊核危机遂愈演愈烈。所以归根结底,伊核危机的实质是美伊双边关系问题,而根源却是美国对伊敌视而导致两国在战略层面上的极端互不信任。

  中东地缘政治剧变的压力

  近十年来,伊朗所处战略环境不断恶化。美国先借口“9·11”事件进军其东邻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权,追剿基地组织;接着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剑指其西邻伊拉克,最终将萨达姆送上绞刑架。而此轮中东北非剧变后,卡扎菲被毙,拉登则命丧巴基斯坦。至此,美国在中东北非的几个“眼中钉”非死即亡,伊朗自然而然被凸显出来,并面临被美国左右夹击的风险。

  而在近期,美西方等国又通过禁止进口伊朗石油等措施,加大对伊朗的孤立和制裁措施。长期与伊朗敌对的以色列更发出战争威胁,扬言要对伊核设施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就像它在1981年和2007年分别对伊拉克和叙利亚核设施采用的做法一样,以延缓伊朗研发核武器的步伐。此轮危机因此呈现出向战争演进的态势,形势极其紧迫。

  美伊双方仍有妥协空间

  美伊两国在此次会谈前剑拔弩张。伊朗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不断举行大规模军演。美国则划下红线,宣称“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就等于宣战”,不仅联手其他国家加强对伊制裁力度,而且还向中东海域部署3艘航母战斗群以震慑伊朗。两国濒临战争边缘。

  但另一方面,两国又不愿真正开战。伊朗方面,虽然强硬,但依其实力难以在对美战争中取胜。

  美国方面,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还未完全结束,对正在寻求连任的奥巴马而言,再发动一场伊朗战争,不仅政治代价过大,而且可能使本已极其混乱的中东局势火上浇油,最终得不偿失。

  因此,两国此前的相互“吓阻”行为也因会议的“建设性结果”而达到各自目的。美国声称是制裁和军事威慑把伊朗拉回到谈判桌。伊朗则可声称不仅成功抵制了美国的“战争讹诈”,而且捍卫了自己利用和平核能的权力。

  但无论如何,制造战争危机和大玩“胆小鬼游戏”,并不符合美伊的根本利益。双方唯有真诚合作,尤其是美国必须改变对伊敌视政策,给其安全保证,改善伊朗生存环境,才是化解伊核危机的正确途径。(程宏亮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