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一群“木柁”创造的袜业奇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8 00: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在诸暨有个讲了无数次的故事,说的是当年的艰辛和勇气,而主角就是洪冬英。

  用手摇袜机织袜子,偷偷到路边卖;然后被电动袜机取代,慢慢把生意做大;后来又出现全电脑自动袜机,大唐的袜子开始套在白皮肤和黑皮肤的脚上……企业家们一步步把诸暨大唐推到了“世界袜都”的殿堂。可在这条路上,最前面的脚印是属于一个女人的。她是第一批偷着卖袜子的人,是第一时间购入电动袜机的人,更是第一个用上全电脑自动袜机的人。

  所以,无论是朋友还是同行,说起“诸暨袜业第一人”,毫无疑问是指洪冬英。在她的办公室,洪冬英向记者讲述了大唐袜业30多年的发展史,用她的话概括就是———一群“木柁”的创业故事。

  “世界袜都”始于“提篮小卖”

  “我是土生土长的大唐人,经历了从一个遍地长满黄荆条的荒芜之地大唐庵发展到今天举世瞩目的世界袜都大唐镇的全过程。从‘提篮小卖’到‘世界袜都’,我们只用了30年时间。”洪冬英说。

  1978年前后,大唐庵只不过是杭金公路穿村而过、一个公共汽车停靠站成为标志性建筑的弹丸之地。不知何时,在公路边冒出了十几间小茅棚,这里活跃着一群妇女,拎着小篮与执法部门“捉迷藏”似的偷偷地做起袜子生意来,她们就是大唐第一代袜子商人。原是民办教师的洪冬英也是其中之一,因不甘“寂寞”辞去教师工作,买来3台手摇袜机,和兄弟姐妹偷偷开起了地下工厂,自产自销,每双袜子能赚块钱左右。

  一个袜子“自由”市场的诞生无疑催生着一个行业的发展。1978年,农机厂的机修工人张金灿灵机一动将500多台废旧手摇线袜机改装为尼龙袜机,并提供给周边农户使用,这拉开了大唐袜业规模生产的帷幕。到1983年底,用手摇袜机织袜的农户占总户的70%,袜子生产渐成气候。

  拉大板车出身的金银焕,1970年代就游走在桑园地、公路边的提篮小卖人群之中,1980年前后,国家取消对化纤原料的计划限制,他就转而从事原料经营。1984年,他揣着1000元钱偷偷地到海宁购买涤纶丝,运回大唐一转手就净赚了3000元,与此同时大唐又多了一支买卖原料的农民大军。既而金银焕又买地办厂,创造出一个前店(提篮小卖)后厂(家庭作坊)式商业模式,回归并完善产业链的上下游。

  大唐袜业初期发展进程中不能不提到张大众,他无师自通将第二代电动袜机改装升级为第三代电脑袜机,转速仅比同档次国外机器少20转/分钟,价格却是同类进口袜机的三分之一,一个农民居然能让袜机电动化向智能化演进,看似小小的工业革命却改变了大唐财富积累的速度。

  一个个并不起眼的普通人,一点一点摸索着,为世界袜都奠下了基石。

  没有“围墙”的政府助推袜业发展

  “我们的镇政府大院却没有‘围墙’,允许人们随时进出。”洪冬英说,“只要袜民有困难无论大小,找任何一个办公室、任何一位干部都行,都会热情接待,全力解决。”

  袜业需要市场如同劳动需要工具一般,建造一个相当规模并且属于自己的专业市场摆到了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上。1991年初,占地35.28亩的大唐轻纺市场竣工,一个拥有397个原料摊位、1515个成品摊位的专业市场现身大唐,由此催化出一代一代袜王。

  2002年占地400亩投资2.1亿的大唐轻纺袜业城靓丽登场,袜业城集袜子、袜机、原料、物流于一体,成为国内最大的袜业综合贸易城。2009年市场成交额达到110亿元。

  1998年底,在诸暨市政府的“撑腰”下,大唐镇开始筹办袜博会。申博颇费周折,当向中央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袜业博览会的方案》时,纺织部的官员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要申办全国性的袜博会,似乎天方夜谭。实地考察后,考察团对大唐袜子产量之大、品种之全、企业之多和申博热情之高心悦诚服。大唐人的以“胆大包天”,让他们赢得了一张通向世界金灿灿的入场券。

  袜博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在第十届袜博会正式开业的中国大唐袜业城已是全球最大的袜业市场,年成交额预计达150亿元。发展于家庭作坊的大唐袜业以袜博会为载体,成功实现了向现代产业转变的“惊喜一跃”。

  一群“木柁”的故事

  2002年《共产党员》在显著位置刊登一篇通讯《百万富翁回穷村》,主人翁张大海是第一批到大唐的“淘金者”,称得上第一代大唐移民。1970年代,张大海破天荒的以每亩6000元的使用费租用了合溪口村3亩荒地开起了“大海饭店”,不几年赚得盆满钵盈,正当生意兴隆时,他却出人意料的加盟袜子生产大军,作为第一代袜业市场经营户坐到了轻纺市场的摊位上,开始了袜子原料的经营。当年6000元一亩使用费的土地到2001年身价陡增了500万,他又办起了如日中天的“大海加弹厂”。

  靠手摇袜机起家的朱扬安,“一不小心”就成了大老板。1995年他竟然把每台22万元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脑棉袜机运到大唐,大家以为他“疯”了。更疯的是他悄悄地到南山村当起说客,一家一户的动员,要南山人“鸟枪换炮”,聪明的南山人居然相信了他,近百户人家的旧机器一下子换成了新电脑,朱扬安从欧盟10多个国家发来的大额订单终于有了生产基地。互利双赢,朱扬安不费一枪一弹建立了一个长期合作的根据地,南山村也一刹那成为名噪一时的高档袜机专业村。

  日盛公司老总顾伯生更是离奇,没有专业知识的他说是要给国产电脑袜机换“脑”,说什么要破解国产袜机缺少技术自主创新的“瓶颈”。找资料,啃书本,通过千百次的试验,将国产平板电脑袜机原有内存的50多个数据硬是增加到3万多个,平板机真的“变”成提花机,将公司的3000台袜机换了“脑”,为国家节约外汇3000万元。

  (下转第七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