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出境深度特色游成新选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8 07:4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出境深度特色游成新选择

  樱花烂漫惹人醉。新华社发

  出境深度特色游成新选择

  滑铁卢模拟战役中的骑兵。李永群摄

  春暖花开,正是旅游时节。《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2》显示,2011年,以休闲度假为目的出游的游客占比37.6%,在境外停留7天以上的游客占比已超过总量的1/4,深度与专题旅游正成为趋势。

  名人故居游,是放松也是学习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 宪

  在托马斯·杰斐逊故居的西草坪上,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高中历史教师谢菲尔德向随行的侄女耐心地讲述着各种植物的功用。在与记者交谈时,谢菲尔德说,他是利用学校春假带领家人做一次“历史深度游”。“杰斐逊是我最喜爱的美国总统,这里是我们的第一站,”他说,“随后,我们还将经谢南多厄山谷前往葛底斯堡,最后转回北卡罗来纳。”

  利用春假出游的美国教师不在少数。乔治·梅森是美国建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弗吉尼亚州的乔治·梅森故居,记者遇见正在那里游览的三位女教师。她们绝不是那种照个相留个影就走的匆匆访客,而是与导游反复讨论问题。那位白发长髯的导游也格外认真,专门带领这三位教师走遍故居的边边角角,与她们进行深度探讨。

  一次有深度的旅游是一种放松而高效的学习,是对头脑的深度充电,既能成为一段难忘的阅历,也对此后的人生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寻访伟人故居不啻为与伟人的隔空交流,更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情感体验。

  托马斯·杰斐逊是继华盛顿、亚当斯之后的第三位美国总统,其故居位于首都华盛顿西南约160公里的夏洛茨维尔附近的蒙蒂塞洛。蒙蒂塞洛是意大利语,意为“小山”。杰斐逊的故居便坐落在一处山顶,居高临下。蒙蒂塞洛不仅是杰斐逊的故居,也是其墓地所在。在杰斐逊家族墓园内,杰斐逊的墓碑铭文表明了他的主要历史功绩:“这里埋葬着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者;《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起草者;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蒙蒂塞洛的杰斐逊故居主建筑兼具古希腊和罗马建筑风格,在采光、通风、节能、实用等方面多有创意,其设计者正是托马斯·杰斐逊本人。1987年,蒙蒂塞洛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也是美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名人故居,因而成为著名旅游胜地。

  记者来到蒙蒂塞洛时,但见游人如织,组织者则有条不紊。因故居内有些房间狭小,游人必须分批进入。24美元的门票上面,清楚标明进入故居的参观时间。购票处旁,设有“探索厅”,以供游人在等待时参观。杰斐逊一生好学多才,兴趣广泛。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还在地理、建筑、农业、古生物、天文、音乐等方面颇有造诣,并通过自学通晓拉丁、希腊、法、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外语。这座技术含量很高的“探索厅”便从建筑、农业、地理等多方面介绍杰斐逊,游客还可在体验性项目中自娱自乐。在一座多媒体大厅内,多个大屏幕上滚动出现有关杰斐逊的问题,游客触摸一个问题,相关答案即出现在屏幕上。此类设施使游客既在潜移默化间学得新知,又对杰斐逊有了更为真切的理解。

  购票处外,随时有班车将游人拉到山顶。在山顶,一位态度和蔼的老年志愿者将大家叫到一起,说明注意事项。“在票面指定时间5分钟之前,请大家务必来这里集合,”他说,“在此之前,那边有专人带领大家进行花园游和奴隶遗址游。”在杰斐逊生活的年代,大户人家还拥有奴隶,杰斐逊家也不例外。在花园游和奴隶遗址游的出发处,明白标有导游带领游客的出发时间。

  在进入杰斐逊故居前,先后有两位老年志愿者将大家集合在一起,再次友好而礼貌地说明参观故居的注意事项,最后由故居导游莎拉女士带领大家进行参观。

  故居内各个房间的游览恰如一条流水线:前一房间的游客刚刚离开,后一批游客便有序进入,导游们相互之间在客流衔接上有着流畅的默契。莎拉女士的介绍声情并茂,每一房间的介绍结束后,均有问答环节。面对有关杰斐逊的私人生活等各种问题,莎拉女士有问必答——深度游的带领者本身须具备深度讲解的能力。

  “我在蒙蒂塞洛学到了许多,”谢菲尔德告诉记者,“从这座房屋的设计可以看出,那时的杰斐逊就已经在设计中采用天井采光、双层玻璃等节能理念,这些理念至今没有过时。”

  与在华盛顿不同,记者在蒙蒂塞洛的游客中没有见到太多中国游客。以往的旅游线路很难包括蒙蒂塞洛,但这种状况正在改变。一位专营赴美旅游产品研发的业内人士认为,不久前赴美签证措施的改进,进一步推动了赴美旅游的热潮,中国游客美国深度游和自由行市场更被看好。美国国土面积广阔,旅游资源丰富,很难一次游遍美国。更多的中国游客将会逐步改变走马观花的方式,转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体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也将逐渐增多。

  古代战场游,观众也是“剧中人”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李永群

  每年接近6月18日的周末,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南20公里的滑铁卢平原上,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战马嘶鸣、炮声隆隆,一队队身穿19世纪欧洲各国军服的士兵“厮杀”在乡间田野。与此同时,在“战场”外围的看台与田间小径上,成千上万的观众兴致勃勃地观看着这场“战役”。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一世率领的法国军队与英国威灵顿公爵统率的欧洲联军,在滑铁卢平原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这场决战持续了大约12个小时,最终以拿破仑战败而告终。从此,拿破仑一蹶不振,滑铁卢成了失败的代名词。滑铁卢战役“改变了欧洲历史”,影响深远。因此,战场遗址吸引了无数慕名前来的游客。

  为纪念滑铁卢战役,当地每年都会举办模拟滑铁卢战役表演,一年一小办,五年一大办。演员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志愿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爱好:痴迷滑铁卢战役及相关历史。这些志愿者组成了协会,自费订制19世纪的军服、枪械、战刀及其他装备,还准备了马匹,纪念活动期间住在自带的帐篷里,像当年的士兵一样生活、训练、战斗。2010年6月,滑铁卢战役195周年之际,来自世界17个国家的3000多名志愿者参加了模拟表演。

  两军兵营及指挥部在“战前”向游客开放。当游客遇见法军士兵时,士兵会向游客敬礼,并高呼“皇帝万岁!拿破仑万岁!”兵营中优雅的军官家属、护士等,身着古装,仪态万千,成为兵营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游客还能触摸大炮、刀枪,听士兵讲解相关操作方式。草地上,来自各国的“散兵游勇”根据战鼓鼓点进行队列练习。一匹匹疾驰而去的战马从游客眼前经过,奔向战场。不远处偶尔传来枪炮声,寻声望去,白烟缭绕,不久空气中就飘来一股火药味。游客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那场战争。

  当大战拉开帷幕,双方士兵在鼓声中列队行进到战场,摆开阵势。先是炮击,炮声震天动地,烟雾腾腾,效果逼真。然后是骑兵出击,步兵跟进。骑兵间格斗、骑步兵搏斗,冲锋、反冲锋,包围、反包围,打得有章有法。战斗中不断有士兵中弹倒地,医护人员冒着风险上前抢救。吹着风笛、穿着花格子裙的英军苏格兰方阵在战场上的滑稽动作,乐翻了观众。最后,法军且战且退,保护拿破仑仓皇撤退。在模拟战中,拿破仑虽败犹荣,当扮演拿破仑的演员骑着白马经过时,观众山呼“皇帝万岁!”像欢迎凯旋的英雄。

  2004年起,法国文化开发企业“文化空间”(Culturespaces)受比利时瓦隆区旅游局聘请负责开发经营滑铁卢,使滑铁卢成为比利时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平均接待游客超过20万。滑铁卢战役模拟表演的参观人数更可占到全年游客数量的1/3。最近滑铁卢被评为欧洲历史文化遗产。

  当年数万名士兵曾血洒滑铁卢战场,如何使死气沉沉的遗址变成吸引游客的热门景点?“文化空间”认为,懂历史、熟悉滑铁卢战役的人毕竟是少数,只有让绝大部分普通游客成为演员,参与其中,触摸历史,历史才能活起来,才能吸引游客。作为组织者、经营者,不能什么事都做,要给游客留下空间。不同年龄段游客的兴趣点不同,因此,历史也需利用高科技。文化空间根据需求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如“滑铁卢体验”、“滑铁卢学校”等。前者主要满足历史爱好者的需求,周末安排他们体验当年士兵的生活;后者则面向学生,不同的是,上课的不再是历史老师,而是一名“上尉”,上课地点不在教室而在滑铁卢战场遗址。

  为吸引更多游客,瓦隆区旅游局计划今后每个周末都举行炮兵、步兵与骑兵表演,表演结束后观众与演员可进行交流问答等互动。2015年滑铁卢战役200周年之际,“文化空间”准备举行更大规模的模拟战表演,希望借此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日本观樱游,顺时择地有讲究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 青

  日本每逢春季,观赏樱花便成国民运动,也是旅游业界首推“菜单”。观樱情趣并无定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先说顺时观樱。樱花开放时间受气候条件左右。不同品种樱花开放时间也不尽相同。东京的开花时间,由气象部门根据观察常见樱花品种“染井吉野”的定点标准树开花状况来判断并宣布。东京中心地区樱树开花时间一般是3月25日,但今年2月气温过低,推迟至3月31日。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并非都能在4月访问日本。1月末2月初,可以在冲绳县内看到寒绯樱,这里是日本每年最早举行樱花节的地方。2月上旬至3月上旬,可以在静冈县伊豆半岛河津町看到河津樱,这里是日本本州岛上每年最早举行樱花节的地方。而5月,可以去北海道观樱。日本每年最晚的樱花节11月举行,地点在爱知县丰田市小原町,名为“四季樱花节”。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可以观赏不同品种的樱花。例如观樱著名景点京都市醍醐寺,从3月中旬开始河津樱、枝垂樱、染井吉野、山樱、八重樱等先后开花,多姿多彩。

  樱树从开花到盛开、从盛开到花落均需七天左右。因此,即便错过樱花盛开时节,也另有看点。樱花纷落时,花瓣在空中飘舞、在地上飞跑、在水中荡漾,别有一番情趣。

  再说择地观樱。如果旅游者在花开时节访问东京,却没有太多时间,可以去新宿御园观樱。这里众多樱花品种聚集一园,既有常见品种“染井吉野”、“八重红枝垂”等,也有稀有品种,如淡绿色花的“御衣黄”、淡黄色花的“郁金”等,“普贤象”的花瓣多达30多枚,而常见品种“染井吉野”的花瓣只有5枚。

  如果想去樱花最多的景点,排名首位的是拥有4万株樱树的东京都东大和市多摩湖周边,其次是拥有3.5万株樱树的大阪府池田市五月山公园,居第三位的则是拥有3万株樱树的奈良县吉野町吉野山。

  如果想去观樱游客最多的景点,排名首位的是游客多达200万人次的青森县弘前市弘前公园,东京上野公园约190万人次位居第二,并列第三名的是游客多达126万人次的秋田县仙北市的角馆枝垂樱和桧木内川河堤樱花。

  还有游客前往各地寻访各种“日本第一”的樱树:位于山梨县北杜市武川町的“山高神代樱”,树龄1800年以上,属日本第一,高约9米,树干周长约11米,每年4月中旬盛开。位于福岛县三春町的枝垂樱,高13.5米,树干周长约8米,树冠东西约25米、南北约20米,花开时节,花朵随树枝下垂,如同瀑布从天而降,故名“三春瀑樱”。上述两樱与位于岐阜县本巢市的“根尾谷淡墨樱”,并称“日本三大樱”。

  三说观樱因人而异,因人的经历、情感不同,观樱的情趣、心境也不同。常言道“亲不亲故乡人”,观樱也同此理,人们对故乡樱花格外亲近。去年3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地震海啸核事故灾害,春天忙于救人救灾,全无心情观樱。今年春季,日本东北地区呼吁观樱,居住外地的东北人积极返乡观樱,意在拉动旅游刺激消费,惠及灾区重建。日本东北地区确有不少观樱著名景点,除上述青森县弘前公园、秋田县角馆、福岛县“三春瀑樱”外,久负盛名的还有岩手县中尊寺、宫城县青叶城、福岛县花见山等。岩手县陆前高田市米崎町的年轻人正在实施“樱花线”项目,即在海啸抵达陆前高田市海岸170公里延长线上,栽种17000株樱树,以樱花告诫后人,勿忘海啸灾害。

  中国游客来日观樱,必去京都岚山,那里有周总理诗碑。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多曾观赏“周樱”。“周樱”由周总理生前会见过的池田大作先生与第一批中国留日学生栽种,现任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也是那批中国留日学生的一员。如今“周樱”与“邓颖超樱”相依并肩而立,令观者肃然起敬,备受激励。一位日本园林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他常去中国嘉峪关观赏樱花,并亲身参加樱树护理工作,希望樱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纽带。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