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观众都能看懂歌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9 01:0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强卡洛·德·莫纳科正在为国家大剧院导演瓦格纳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他希望通过“用新的方式讲故事”来赢得中国观众
周舒 黄真
[ “在许多国家,他们将歌剧与观众对立起来,不理会观众是否看懂,这是一种十分坏的方式。” ]
“你必须要讲一个故事。”强卡洛·德·莫纳科说得斩钉截铁。
强卡洛是世界各大歌剧院的宠儿,导演的歌剧总会成为新闻焦点,然后很快成为新的经典。他最近的工作,是为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担任导演。之前强卡洛已经导演了大剧院制作的《托斯卡》,明年12月份他还要回到北京,继续执导大剧院制作的《罗恩格林》。在《漂泊的荷兰人》这轮演出结束之后,他导演的《托斯卡》将在大剧院开始又一轮公演。
成长于歌剧世家,父亲是传奇歌剧演员马里奥·德·莫纳科,强卡洛从小就生长在浓浓的歌剧氛围之中,做歌剧工作用他的话来说,是“内置于基因中的自带程序”。但他认为歌剧不应该墨守成规,世界在变,歌剧也要跟着变化,要向电影等新的表现方式学习。排演的大剧院版的《漂泊的荷兰人》,就有着复杂的舞台美术、精致又宏大的视频以及他最重视的表达情感的表演。
但是首演当天,与传统的《漂泊的荷兰人》不同,结尾时候,女主角森塔并没有跃入海中,而是走上了荷兰人的幽灵船,与他相拥合唱。这个结局让很多歌剧爱好者都有些诧异,《第一财经日报》对强卡洛进行专访时,专门请教了他。
“我虽然来北京好几次了,可是到现在还没见过长城、故宫,一定要专门来中国一次,光旅游,不工作!”强卡洛在北京的生活,是每天早上7点就到大剧院参加排练,然后在大剧院度过工作的一天。但是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因为古典音乐啊歌剧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西方文化”。而流行音乐在他看来都是垃圾,因为并不能让人们有任何收获。
他平时的装扮很难说像一个电影明星还是黑帮大佬,墨镜是强卡洛必需的装备,“常年在舞台工作,眼睛被灯光照得不太好了”。于是排练的时候,可以看到戴着墨镜的他在台下大声地对台上的演员发号施令:“抱住她!再抱一会儿!”但接受专访那一天他没有戴墨镜,可以看到他哈哈大笑的时候,眯起的眼睛周围的皱纹。强卡洛和每个意大利人一样有着强烈的性格,讲到某部歌剧就会开始轻声哼唱其中的段落,而讲到兴起,更是会站起来,像现场导演做演示一样,大步向前,开始歌唱。
和他所有的导演作品一样,《漂泊的荷兰人》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国家大剧院的宽阔舞台,荷兰人的幽灵船从舞台深处驶出时,有极为强烈的视觉效果。而森塔与荷兰人在一平如镜波光粼粼的大海边互诉衷肠的场景,则让人感觉到强烈的诗意与平静。这些都是强卡洛的团队努力的成果,他积极跟上新技术的脚步,“我们有大约12台投影机,从背后进行投影,但是那些海浪并不是拍摄的,是用数码技术做出来的,你在舞台上看到的每一波海浪,都不是真的水。这样我可以控制海浪,让海水的运动和音乐的情绪波动一致”。这样一来,吕嘉指挥的乐团和合唱团带来的音乐和歌声,就被海浪烘托得更加动人。
在强卡洛看来,《漂泊的荷兰人》对于瓦格纳的意义很重要,“这是他经历一段艰苦航程之后写作的,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女主角森塔用忠贞不渝的爱情拯救被诅咒的荷兰人,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从音乐上来说是最简单的作品,是最具意大利风格的瓦格纳歌剧,也是瓦格纳最短的歌剧。”在他看来,用这部作品来开启一般观众对于瓦格纳的认知会比较合适。
强卡洛对很多同行泥古不化的做法颇有微词,“歌剧讲故事的办法,是很老套的,我想用新的方式来讲故事。你必须把历史搬上舞台,就像生活一样。”那种老套的歌剧表演方法,在他看来,并不是对观众负责,“只是那些同行们的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强卡洛更愿意讲一个很好的故事,让观众们能够看懂,尤其在中国这样并没有歌剧传统的国家,“我们必须先赢得观众,然后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地前进”。讲故事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你必须和观众一起成长。这也是我试图要做的:去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讲故事,让观众们都能看懂。在许多国家,他们将歌剧与观众对立起来,他们不理会观众是否看懂了。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