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国际化的人民币 有望成为储备货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9 10:1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提姆·康顿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风险的提升,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若人民币国际化最终走向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则将是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最重要的市场经济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9年3月份的谈话中,提出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作为储备货币替代美元的机制。2010年7月人民币离岸市场设立。人民币成为可完全兑换货币的时间可能从近20年缩短到5-10年。中国是一个领先的经济体,需要拥有配合此地位的货币。过往事实显示,资本账户实现自由兑换背后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这也进一步显示资本账户自由兑换的时间表将进一步缩短。
通过贸易结算计划系统的货币流入是防止离岸人民币的溢价或折价过大的平衡机制。货币投机则推动了贸易结算计划最初阶段的快速发展。
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投机需求,体现在贸易结算计划下的贸易往来呈“一面倒”的局面。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建立之后,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快速飙升,我们认为这与贸易结算计划下不平衡的人民币付款流动有直接联系。
下一步自然是发展资本市场。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起来后,“点心”债券的发行才开始蓬勃发展。对于债券发行人而言,发行点心债券的吸引力在于利息低于在岸市场。由于在岸和离岸存在巨大息差的利率结构,中国几乎不必全面放宽资本控制,就可迈出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然而,中国政府仍对资本控制小幅放宽。
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投机需求上升,这是贸易结算计划最初增长的原因。投机需求不是人民币国际化良性发展的基础。扩大人民币汇率风险范围有助于调整贸易结算计划下的支付流动重新平衡。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以及在岸和离岸市场采用不同的利率架构,此举令市场猜测政府是否将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推进资本账户完全可兑换的前奏,而资本账户完全可兑换则要求开放资本账户。
由历史经验可知,储备货币的地位是从货币国际化和增加货币在贸易结算和其他金融交易的使用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国已选择通过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离岸市场能使国内金融机构以小幅度放宽资本控制为代价获得买卖国际化金融产品的经验。
对内和对外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试行办法和允许合格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股票和债券的计划——即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计划(QFII),其额度已由300亿美元增至2012年4月初的800亿美元,有力地证明贸易结算的下一步将是资本账户完全可兑换。对于QFII额度的增加,中国证监会表示“这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和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的一次积极尝试”。
通过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与开放资本账户的政治决策是间接相关的。利率市场化和取消全面资本控制并不是市场化改革中轻而易举的成果。这涉及政府以维持社会稳定的谨慎态度向市场作出让步,而这种趋于谨慎的做法更因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得到进一步强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空前波动期间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尝试。如果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将提升人民币为储备货币作为政治重心,那么这将成为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最重要的一场经济改革。
(作者系ING银行首席亚洲经济师)
贾肖明 王泉 翻译整理
(责任编辑: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