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灵壶不语:“山花奖”获得者万亚钧的紫砂世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9 12:02 来源: PRNEWS.cn中国商业电讯
    江苏 2012-04-19(中国商业电讯)--蜀山脚下,有一条老街,在一片光鲜的别墅和高楼之间,几乎被人们遗忘。这条街叫“南街”。

    这条街由一块块的条型石板铺成,街两边只不过有一米多宽。两边的老屋虽然已经破旧,但那是苍桑岁月的见证,她并不丑陋,就像一个智慧的老人。走在南街的一条条的石板上,仿佛时间在倒流,那曾经繁华的岁月藏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南街弯弯曲曲让人一眼望不到尽头,我看到那些旧房前挂着的门牌:有顾景舟故居、任淦庭故居等等。还有铁匠铺、紫砂同业公所之类的名号。

    花猫慵懒的伸着腰,大黄狗习惯的在街道上溜达,还有人在屋内台灯下做紫砂壶,这里很安静。南街临着一条小河,静静的水流把日子一天天的带走,她现在却更象是一颗倒长的树,老街是紫砂时代粗壮的树根。

    这条南街上曾经发生过多少故事,都藏在那些老人的记忆里。

    与南街不远就是宜兴市紫砂一厂,这里被当代紫砂界称作“紫砂黄埔军校”,一批批紫砂界优秀人士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记得刚来宜兴,当地的一位好朋友就告诉我一件事:

    几年前,在英国牛津郡的沃特佩举办的“艺术在行动”知名国际艺术节上,展示中国红色炻器陶器的表演在进行。

    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壶艺师,用传统的敲击紫砂泥拼接法制壶,在他的手中,一块紫砂泥片,几个小时便变成了一把妙不可言的紫砂壶。表演结束之后,沉默了一分钟,全场暴发出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大会主持人惊讶的看着他说:“我只听说过中国古老的传统制陶工艺很神奇,但从未目睹过这神奇的敲打拼接法,今天让我到了中国紫砂壶传统工艺的绝技,这是东方文化之魂。”

灵壶不语:“山花奖”获得者万亚钧的紫砂世界

红豆壶

   
    这位做壶的青年壶艺师叫万亚钧。他是应邀来参加英国牛津郡的沃特佩举办的“艺术在行动”知名国际艺术节的。令他也没有想到的是,他从前辈紫砂艺术大师那里学来的全手工制壶技艺,受到了这样的殊荣,从此,万亚钧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紫砂壶技艺不仅是宜兴,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在朋友的陪同下,我们去宜兴紫砂一厂寻访万亚钧。

    在他的工作室里,我们参观了他做的紫砂壶,那一把把具有浓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饱满大器,仿佛从远古走来。我想听他谈谈做壶的真谛。他直率的拿起一把竹叶大壶,这把壶的名字叫《提梁双线竹鼓壶》,他打开盖给我们看,壶壁上有一方长印、占了四分之一的空间,他说:“这把壶是纯手工做的,关键在于壶身上两条阴线,采用传统的“扫凹”技法,而且整个壶身是用一块紫砂泥做成的,而不是传统的三段镶接,因此做好极为不易。”


提梁双线竹鼓壶

    他又指着壶面上的竹叶说:“这竹叶你看每片各异,象风吹动的样子。”这种竹叶的神韵,他是跟季益顺大师学到的。季大师做竹叶美奂美伦,他看到过一次后,便深受震撼,并下决心拜季益顺为师,下足了苦下工夫,才悟到竹叶的灵动之妙。

    从他谈的这几点,我已深深的感悟到,传统壶艺之博大精深,细微精密的功夫,继承紫砂壶传统工艺也决非一日之寒。

    他的母亲束凤英是当代紫砂一代宗师顾景舟的弟子,而他从小就经常在紫砂一厂玩耍,并不时看前辈大师制壶,浸润其中得其滋养。这样的条件太稀缺了,而万亚钧却有幸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一种潜意识的早期启蒙教育。

    做壶不仅要有学习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有天赋和兴趣。万亚钧天赋聪颖,他小时候经常看母亲做壶,便不知不觉把母亲做壶技艺学会了不少,母亲很惊讶,有些人做了几年的壶还不得要领,而万亚钧一看便能领会个七七八八,母亲认定他有这个天份学做壶。其实,万亚钧从小对壶有一种兴趣爱好,得天独厚的环境激发了他的壶艺潜能。

    万亚钧十六岁进紫砂工艺厂,启蒙于吕尧臣,得名师着意栽培,又与业界实力派大师葛陶中亦师亦友,又随大师季益顺学习,从而得众家之长。从艺来一直潜心于传统制壶技艺与各类传统紫砂艺术造型,挖掘传统器型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并逐步进入用型造境的艺术新境界,其虚扁、仿古、倒把西施、双线竹鼓、龙蛋、万象更新、百宝葫芦以及十二生肖壶等作品继承中有创新,进一步丰富了这些经典器型的文化内涵,2009年为建国六十周年创作的华诞提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于次年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近年来,他更是效力于将传统壶艺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相嫁接,且颇有心得,创制的暗香壶、红豆壶等作品均体现了紫砂壶艺与古典文学的两大传统的完美融合。

灵壶不语:“山花奖”获得者万亚钧的紫砂世界

华诞提梁壶

    万亚钧兴趣广泛、博学多识,除了对紫砂泥料、工艺有精深的研究外,对《周易》、嘉木收藏、蟋蟀、字画等都有一定研究,一度有人认为他是不务正业,实不知做壶的工夫在壶外。

    万亚钧钟情于嘉木的收藏,他喜欢金丝楠木、紫檩、黄花梨等贵重木材。他也从这些嘉木中悟出了不少做壶之道。他说:“明朝的红木家具椅子的线条非常人性化,并不只是刻意追求形式美,它是按照人的最佳舒适度来造这把椅子的,包括一些细节。其实做一把好壶也是如此,紫砂壶的功用在于供人品茗,如果只追求观赏性失去了实用价值,就像缘木求鱼,本末倒置。一把好壶首先是让人用着快意,把玩久了如玉一样放出温润之光,从而达到紫玉金砂的意蕴。”

    在他看来做一件好的家具需要好的木材,这就要求木匠识材。好木材做出来的家具耐久不变型。做壶也是一个道理,做一把好壶就要壶艺师能够懂紫砂泥料的选用、炼制、配比包括烧成。一个对紫砂壶泥料不精通的壶艺师,做不出神品的紫砂壶。

    为此,万亚钧对紫砂泥料的研究下了一番工夫,他做壶用的紫砂泥料都是从黄龙山上最好的矿井采到的,并沿用传统的方法,用石磨将紫砂泥磨碎、涮选、手工搅拌、陈腐等,经过这样传统的几道工序,获得的紫砂泥料做出来的紫砂壶才能真正体现紫砂壶的价值。

    近年来,万亚钧针对紫砂市场的乱象,以及传统紫砂手工工艺几近失传之现状,创建“万象耕新”工作室,效力于收集、整理、宏扬和传播中国传统紫砂文化,并使全手工制作紫砂技艺得以传承延续和发扬光大。


虚扁壶

    灵壶不语,大美无言。一把集文化智慧于一体的紫砂壶,以它的缄默,会赢得万世爱壶人的心。是什么吸引着这么多爱壶人一遍又一遍地对他们喜爱的壶驻足研究?那一定是文化的积淀和高超的壶艺以及超越前人的创新。

    通过与壶艺师万亚钧的交流,使我感到:如果把南街比喻成一颗倒长的历史之树,树根暴露在外面,而向下延伸的历史却是细枝密叶。穿过南街那风雨苍桑的街道,当我看到许多大师的故居时,仿佛听到大师们做壶时的呼吸声,虽然他们已成为历史,但这条根是粗壮的,让世人惊叹!

    沿着历史这颗倒长的树,那么它的枝繁叶茂就埋藏在地下。如果我们从延伸的历史之根向下寻找就会发现,继承传统使其发扬光大,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但如何继承这些传统工艺并非是一句口号,一门传统工艺的传人,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因为时代还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只有这样的艺术才有活力和生命力。

    物种不进化就会被环境所灭,传统工艺不创新也会失去昔日的魅力,最终被时代淘汰。因此,从南街,我看到了中国紫砂的未来方兴未艾。但愿在众多的现代温馨的紫砂壶工作室里,产生另一条“南街”。

    今天,各类紫砂壶塞满了众多城市典雅的货架,虽然这是一个市场化的时代,但传统紫砂壶工艺仍然是一道闪电,它照亮了生活。人们期待着从这个“广场”中走出更多的后起之秀,像高挂在星空的星辰一样,在历史的天空能永恒的闪耀。(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电力作协副秘书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