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图文:善闯敢拼 十万川商荆楚雄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1 06:05 来源: 荆楚网-楚天金报

  

图文:善闯敢拼十万川商荆楚雄起
楚天金报讯 图为:街头川味酒楼随处可见

  □文图/本报记者张新雄

  “勤劳、善良、智慧、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这是人们对四川人的普遍印象,而这句话也是对四川人极好的评价。

  智慧的川人,也将这种特质带进了经商活动,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素养,许许多多的四川人走出四川盆地到外面去投资兴业,勇闯天涯。据不完全统计,在湖北投资兴业的四川籍和重庆籍商人不下十万。

  特别能吃苦——

  “小个子”十年赢“金山”

  怀揣1000元闯荡武汉,十年后成为千万富翁,川商何金山在荆楚大地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传奇。四川人聪明、勤奋、坚韧的特点,在他身上显露无疑。

  何金山是四川阆中市人,高中毕业后在父亲创办的农机修配厂当机修工。1995年,25岁的他怀揣1000元钱来汉“赚钱”。

  何金山只有1.63米高,这样的“小个子”放在人群中很不起眼,找起工作来更是屡屡碰壁。在汉11天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在武昌紫阳路上的一家汽配快修店当徒弟,月工资为400元。

  何金山在父亲的修配厂是技术尖子,带七个徒弟,可到了武汉,却成为一名徒弟,说没有心理落差是假话。

  上班的门店不大,加上何金山共有五人。何金山在店里尽管拿的是当徒弟的工资,但干起活来最利索。

  门店人手少,没有单独请厨师,店里五个人轮流买菜做饭。别的人买菜,多少都要克扣一点菜钱,唯独何金山不但不截留,每次还自己添上两元钱。他买的菜也因此总比别人要好。

  后来,老板因故欲要转让门店,出价1.8万元。何金山的师父拿着现金找老板,要求接管,却碰了壁。

  出人意料的是,老板深夜拜访何金山,想把店转给他。“你把我的店子接下来,我来帮你。”何金山的为人,老板显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老板还表示,可以先不要钱,等赚钱后再逐月偿还。

  就这样,来汉两个多月后,何金山从徒弟一跃成为老板。

  路,走了才会有;门,敲了才会开。为了打开局面,何金山想出了三招:一是价格比同行优惠10%;二是服务时间延长,每天24小时营业;三是服务态度热情,车不管坏在哪个地方,都上门服务,客户提的要求尽量满足。

  三招很快见成效。开业第一月,修车50辆,赚2000元;第二个月,修车55辆,赚2500元……开业四个月,何金山就把老板的欠款全部还清。

  第二年,何金山赚了5万元。有了钱,何金山并没有去贪图享受,而是用其中的4万元进行再投资,扩大再生产:花1万元接管紧邻的一家门面,另外3万元用来购置设备。

  经过十多年的励精图治,何金山创办的汽车服务公司不断壮大。目前,企业年产值过千万,员工超过百人。

  如今,何金山把汽车服务公司主要交给家人打理,自己则开始二次创业——做家乡名酒沱牌酒的湖北总代理。

  “这一次不再是赚钱,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何金山说,代理沱牌酒更多的是为了振兴老家的川酒。何金山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未来三年,把沱牌酒做成湖北市场前三强。

  从“一”变“千”——

  川菜馆在鄂遍地开花

  说起川商,川菜馆不得不说;论及川菜馆,张卓书这个人不得不说。

  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善用麻辣著称。在湖北,大大小小的川菜馆有数千家之多。而张卓书被公认为是川味餐馆引入湖北市场的第一人。

  张卓书是合川县(原属四川省重庆市,1997年重庆建市后,划归重庆市)会龙乡人。1984年,他就已经是乡经委办主任,负责发展乡镇企业,引领农民致富。

  1984年春节,张卓书遇到一位刚从武汉打工回家的老乡,对方不经意说了一句话:“武汉还没有一家川味餐馆,要是在武汉开川味餐馆,生意应该不错。”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春节一过,张卓书就同乡党委书记带着几名合川籍厨师来汉考察。的确,老乡的话所言不虚。

  武汉之行后,确定了在汉投资川味餐馆的思路。随后,张卓书在合川县城寻找比较成熟的餐饮公司合作,希望抱团到武汉闯天下。

  1984年2月,经过几次谈判,合川县贸易公司属下的餐饮部门与张卓书达成合作协议:由乡镇企业出资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合川贸易公司派熟练的川派厨师6名,连同在当地招聘的15名厨师一起,在武汉民生路熊家巷开第一家重庆正宗川味餐馆。

  尽管餐馆仅有百余平方米,但开业后生意奇好。当时,热干面仅9分钱一碗,一份炒菜才2元钱,但重庆正宗川味餐馆一天的营业额居然有800多元,利润也有400多元。

  首战成功,张卓书乘势出击。几经周折,张卓书与江汉区饮食服务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会龙乡镇企业承包后者下属的汉口双洞甜味香、味必居等8家餐馆。

  在那个年代,思想还不够开放。担心遭遇政策风险,张卓书到四川省人民政府驻汉办寻求帮助,得到了对方的口头承诺。

  有了家乡政府的支持承诺,张卓书底气更足了。在他的带领下,会龙乡餐饮企业一边选址,一边开新店。至1985年10月,在武昌大成路、汉阳十里铺等地共开办了20余家川味餐馆。

  在赚钱效益的激励下,川味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到1986年,会龙乡农民在汉开的川味餐馆合计有200多家。

  餐馆开多了,企业做大了,张卓书在汉开设开办培训班,专门培训家乡来汉的餐饮服务人员。培训成绩优异的,由张卓书推荐承包会龙乡镇企业在汉开的餐馆。根据餐馆的大小,承包人每月给乡镇企业交不等的管理费。

  几年下来,培训班里走出了数百名合川籍餐饮管理者,其中开餐馆的老板有200多人。如今,这些老板中,资产过亿的有五人,资产千万元以上的数十人。

  张卓书后来下海,在汉也创办了自己的川菜馆。虽然他的生意不是最大,但昔日的培训班学员每每遇到他,都会热情地喊他“张老师”、“张主任”。

  涉足众多产业——

  十万川商勇闯湖北市场

  数百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四川人和重庆人来到中部省份湖北投资兴业,至今总数超过十万人。其中,不乏何金山和张卓书这样吃苦耐劳、百折不饶、勇于创新的人物。

  据湖北省四川商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启动商会更名为“湖北省川渝商会”的工作。目前,四川籍和重庆籍人士在湖北的投资涉及建筑、餐饮、商贸、房地产、机械制造、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诸多行业和领域。其中,在盾构机制造、智能电梯、金融服务、餐饮服务等行业和领域,还有较大优势。

  在很多行业和领域,川商还涌现了一批领军型企业和领军型人物。如,常务副会长单位湖北天地重工有限公司,开创了中南地区民营企业生产盾构机显赫,去年生产了4台,其中2台为长江隧道施工立下了汗马功劳;常务副会长邝远平,现任华人集团董事局主席,在武汉、重庆、上海等地投资成立了近30家企业,其中在我省创办华人创新集团、炎黄光谷科技等企业23家。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对于川渝商人骨子里的精神,湖北省四川商会会长王道友曾有过这样一段论述:“聪明、勤奋、厚道、坚韧,具有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争先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不甘平庸、做大做强的奋进精神,富而不奢、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

  四川素有“千河之省”的美誉。千条河流孕育了川商的本性,滋养了川商的成长。“川商的特征是什么?水的精神和品格。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但它能穿透最坚硬的东西。水,朴实无华、无处不在、永不变性、永不后退、永不停歇;遇阻力与障碍反而加倍努力,释放出全部能量。”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教授李后强如此论述川商精神。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