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多学学普利策奖的监督能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3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刘克梅

  当新闻被赋予了一种正义和正直力量,它就是社会发展的“精神车轮”,给公众、社会和精神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因为新闻舆论的监督力没有完全放开、大胆放开,社会发展活力、经济发展活力也就达不到放眼天下、登高望远的开阔气象和境地。

  4月18日《新京报》报道,第96届普利策奖尘埃落定,对于此次普利策奖的题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表示,一般普利策奖最具分量的奖项都是以揭露美国政府问题为主,此次普利策奖最具分量的公共服务大奖是《费城问询报》报道的费城校园暴力事件新闻,该报道促使学校安全措施改革,实际上也是揭露政府工作缺失的报道题材。

  批评政府、揭丑示丑,目的很简单,作为一种社会监督力量,就是要通过赤裸裸、不加掩饰的负面报道,给某些职能部门“制造麻烦”,让政府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到工作缺憾,敦促政府提升兢兢业业的工作意识,提升为公众服务的公仆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就算是某些职能部门存在一些侥幸和懈怠心理,也会因为这种毫不留情的“无缝隙监督”,而不得不谨小慎微,坚守良知和正义。当新闻被赋予了一种正义和正直力量,它就是社会发展的“精神车轮”,给公众、社会和精神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应该说,这些年我们的媒体在“扒粪”和揭丑方面,力量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近日的“皮鞋下脚料成为胶囊原料”,就是经由新闻曝光而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的。还有连续不断的食品安全危机,比如“毒奶粉”、“敌敌畏灌根韭菜”、“双氧水泡菜”、“苏丹红鸭蛋”,还有“荧光粉蘑菇”以及“周久耕事件”和“山西煤老板7000万嫁女”等,都是在媒体的正义呼号中得到了报道,让社会负面情绪得到了释放,让丑恶和厚黑行为受到了鞭挞,也有力推动了公平正义和社会正气等。媒体的“探照灯功效”做得还是比较好。

  但是,在这种直言不讳的“好”中,仍然有不足存在。比如,新闻界普遍存在的“本地媒体不批评本地政府”、“不报道本地的负面新闻”等,还有时评圈子中普遍存在的“新闻评论有禁区”、“禁止评论”等,无论是新闻人,还是时评人,仍然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至少在新闻自由方面,我们的“揭丑”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换言之,本地领导开明了,媒体就能、就敢揭丑;本地领导不高兴了,记者就只能报道“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正确的废话”的报道,而完全让新闻媒体成了粉饰太平的工具和道具。可想而知,因为新闻舆论的监督力没有完全放开、大胆放开,社会发展活力、经济发展活力也就达不到放眼天下、登高望远的开阔气象和境地。

  不要忘了,负面新闻和展示丑陋可能会让政府难堪、形象受损,但这种尴尬、不安也是一股清新的行政之风,吹走了浮尘,涤荡了浮躁。政府捕捉现代信息的能力、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敢于透明重视实情的行政作派以及居安思危的意识,都能得到提高,政府经常照照这面镜子,就能找出瑕疵和“行政斑点”,发现问题、纠正不足,得到源源不断的峥嵘进步。

  因此,借由普利策奖的新闻,我们要多学习这种揭丑示丑。正如温总理谈到的:“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公安部发言人武和平在新著《打开天窗说亮话》中也曾谈到,“在网民的骂声中听取诤言,在咒语中体察民情,在板砖中提高公信力,在网民监督下做好工作。”“让人说话,让媒体说话,天不会塌下来。”各级政府应该多一些豁达的新闻观,让新闻报道成为发展助力器,让负面报道成为发展的反作用力,让更多“新闻真话”成为政府决策的有益参考。负面新闻虽然不好看、不好听,却是实事求是的报道需要,更是后续工作的教训和警示。“要将广开言路进行程序性的安排,善于将体制外的诉求转化为制度内的表述,将非常态化的途径转化为常态化的对话。”如此,我们的发展就能越来越和谐。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