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报刊亭不能承受之“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5 13:26 来源: 中国经济网新闻背景:
近日,郑州市决定,将全市421个报刊亭全部拆除,官方称原有报刊亭大多位于人行道上,存在占道、遮挡行车视线等问题,清理报刊亭的主要目的就是“还路于民”。(中国新闻网4月23日报道)
报刊亭究竟占了谁的道
众所周知,街头林立的报刊亭是群众购买报刊杂志和书籍的一个重要场所,它已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温馨而弥足珍贵。而报刊亭除了卖报纸杂志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给来来往往问路的人“指点迷津”。据了解,郑州报刊亭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衷是为下岗职工、伤残人员等提供就业渠道。
报刊亭的"生死"应由各利益方共同决定
报刊亭究竟惹了谁?如果说存在无证及超范围经营问题,对出现问题的报刊亭及时整改即可,而不是一关了之,就像不能因为有汽车违法超速闯红灯,就禁止机动车一律上路。郑州“还路于民”的说法也值得商榷——到底是道路资源狭窄还是报刊亭占据太多道路?政府需要反思的是:人行道比例是否偏低?公共道路资源是否过于倾斜于机动车?砍掉几个报刊亭,压制了民众正常的文化消费需求,这难道就不是严重影响民生么?
一座城市,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报刊亭?
作出这一决策的领导们大概是从不从报刊亭购买报纸杂志的,因为他们每天阅读的报纸自有秘书送到办公桌上,可是,一项决策是否合理,能否得到市民的认可,在决策之初,就应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否则必然是争议不断、抱怨不断。报刊亭的存在和繁荣本身,就已经说明市民对这种报刊销售形式是多么的认可,市民的日常生活与其多么息息相关,一刀切地拆除它们,绝非明智之举。
报刊亭“拆亭进店”,畸形的城市美学
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开始陷入这样一个认识漩涡:“只知道规划城市的外表,或想象如何赋予它一个有序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外部形象,而不知道它本身具有的功能”。这种追求外表而忽略内容、忽略生活、忽略民众根本需要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满足了为政者居高临下控制全局的欲望。
报刊亭成报刊“停”,穷折腾
国内不少城市报刊亭,也是占道的,但整得很有章法。尤其杭州,央视报道称,“把报刊亭变成了一个综合服务点”,是连自行车打气、买电话卡、缴水电费等等都可以办的“百事通”报刊亭。这才真正是城市的一道风景,也切合中央文明办、建设部等“各地要把报刊零售亭建设作为综合便民服务窗口和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要求。其实,还路于民,可以找多种对象和路径,不必拿报刊亭开刀,更不要一味为“市容整治”而忽视文化建设。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报刊亭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一种,其“建”与“拆”本身就应该依据居民生活需要来进行规划,并充分考虑使用者——纳税人的意见,而不是仅凭一时的政绩拍着脑袋就决定了的。如果相关部门打着“服务于民”的旗号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直接动手拆掉原本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的服务设置,且无视人们的反对声音,谁又来保证人们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各项知情权和参与权呢?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