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告别手绣嫁衣年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3 01:1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如今知识取代了绣工品相,成为评判女子优秀与否的标准。经营了多年苗绣的张硕迩感叹:“苗绣只能当成文化来传承,不能靠它生存。”
曹俊杰 邱妍
11年前的上海泰康路田子坊还未出名,远不似现在这般有人气,张硕迩便在这条街上开起了苗绣服饰店。开始的两年半,即使每个月亏几千元,她也坚持了下来。而今她熬不住了,今年初正式把店转让给朋友继续经营了。
苗绣工艺生意难做,不仅是因为市场小众化所致,更由于苗家绣女的想法和境况都在发生着变化。尽管曾经很多人试图通过商业化的手段维持这项民俗工艺的命脉,但在艰难的现实环境下,这条路也很难行得通。
不再自绣嫁衣
出让自己的苗绣店,张硕迩还是很不舍的,她热爱民族工艺,也对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年轻时的张硕迩在上海做餐饮业,也是月收入近万的高薪阶层。为了爱好,转行做起了手工艺生意。1996年起去贵州旅游的几次经历,让她接触到精美的苗绣工艺,便一下子喜欢上了。
张硕迩回忆当初走访苗族村落时说:“家家户户都在绣,绣工是否精良是评判女子能力的重要标准。女孩子们自己绣嫁妆,节日里也穿自己绣的民族服装,希望穿上自己的绣装,便成为最美的姑娘。”
由于手绣速度有限,苗家女一人平均一年也只能绣一件衣服。当苗绣市场被打开后,供应便出现了缺口,二十年间,优质绣品所剩无几。张硕迩曾经一两个月去贵州拿一次货,每次可以拿到十件,其中不乏精品,而后来她三四个月才去一次,拿的七八件衣服绣工一般。“现在卖苗绣本身利润不高,即使高价卖出去,但再收货时,可能收价更高,或者就算有钱也根本收不到了。因为这些年好的绣品都卖光了。”张硕迩感叹道,一件好的绣品只能说可遇不可求了。
不仅仅是因为手绣速度慢,更重要的是懂得绣、愿意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二十年间,苗家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脱贫,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女孩子也都被父母送进了学校读书。知识取代了绣工品相,成为评判女子优秀与否的标准。来自贵州凯里市台江县的苗族妇女杨花说:“以前是自己绣嫁妆,现在都是妈妈给孩子绣,孩子都读书去了,没有时间。孩子们也觉得绣花太辛苦,都不学了。”如此看来,当现在的苗家母亲们老去,手绣嫁衣的时代也将一去不返。
如今,一个苗家村落100至400户人家,能绣的人所剩无几,多是老人和哺乳期的妇女。另有少数以卖绣品谋生的人,绣得则不够精心。
消失的危机
除了卖苗绣服饰,张硕迩也开起了苗绣DIY课程,还专门从贵州请来了苗族妇女授课。课程分为四个级别,都是简化了的苗绣技法。大多数人都只学了一二级,三级课程的学员人数大减。学生中多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籍人士,中国人寥寥无几。“基本上一百个学生中有一个是中国人。”张硕迩感叹。
当初开这个苗绣店,朋友们就很不看好这门生意,都觉得商品过于小众化。张硕迩还是坚持了下来。随着泰康路田子坊的名气提升,外籍游客很多,她的生意也确实有过旺盛的时期。不过,金融危机之后来店消费的外籍顾客也大幅减少,生意越发难做。
经营了多年的苗绣,令曾经想靠苗绣赚钱的张硕迩感叹“苗绣只能当成文化来传承,不能靠它生存。”张硕迩的朋友也有开过苗绣店的,也关门了。而接手她之前的苗绣店的朋友也感到了经营的不易。
张硕迩说自己毕竟做了很多年苗绣,对苗绣很有感情,确实不希望看到苗绣失传。现在靠经营现代服饰来盈利,苗绣所得则可以回馈给苗族人。两年前开始,她每年无偿拿出一定资金,去苗家山寨办一次刺绣比赛,希望以此鼓励苗家人刺绣。
在张硕迩看来,单凭爱好者的带动是远远不够的。若要将苗绣文化传承下去,政府的政策扶持才是最重要的。“政府经常组织苗绣培训,希望她们能继续发扬苗绣艺术,但是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因为现在的人注重经济利益。若要养家,做苗绣不如去外地打工。如果能有更多经济上的支持,才可能让苗家人继续愿意做苗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