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北京基金公司离职潮起 高管控制力不足成行业死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3 02:01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董华 每经记者 李凯

   4月底的那两天,是基金业内最不平静的日子。华夏基金两位元老范勇宏、王亚伟跳槽的消息进一步得到证实;范勇宏的即将出走,也宣告了老十家基金公司创业总经理最后阵地的“沦陷”。东方基金和中银基金的总经理离职,浦银安盛的两位高层也双双因个人原因离职。高管们为何频频离开,公募的人才出路到底在何方?

  北京基金公司人事地震

   2010年、2011年,公募基金公司大动荡大多发生在上海的陆家嘴和深圳的基金公司,包括老鼠仓和高管动荡等事件。熟料,到了2012年,北京的基金公司也掀起一阵高管离职潮。

   4月28日,东方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总经理单宇因工作调动离职,东方基金去年12月才任命的董事长崔伟,如今将要代行公司总经理职务。

   这距离去年东方基金 “内讧门”事隔一年之久。东方基金公司董事们与公司高管层背后的大股东的矛盾也成为了公开的秘密。东方基金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单宇辞职后将重返东北证券。在此之前,单宇先后担任过天治基金副总经理和东北证券副总裁。

   同样是北京基金公司的浦银安盛也发生高层人士变动,首席运营官陈篪与首席官周文秱两位副总经理离职;天弘基金督察长吕传红离职,童建林任新督察长。

   同样,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的一条短信,让王亚伟的离职成为了现实。而范勇宏本人的离开几乎也已成定局。

   同样是在4月28日,中银基金也发布了公告,称陈儒因工作变动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而总经理职务将由公司董事长谭炯代任。

   业内人士称,基金公司董事长代任总经理职务是很正常的现象,按规定是三个月期限。而据传嘉实基金前副总李道斌也会在此之后上任中银基金总经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0年是上海基金多事之秋。当年7月,华泰柏瑞发生高管间的内斗的“匿名信”事件,同月华宝兴业核心团队集体出走,冯刚闫旭相继出走。8月,中欧投资总监许春茂涉嫌内幕交易而被上海证监局调查;9月,交银施罗德总经理莫泰山的离职传闻尘埃落定;工银瑞信副总戴勇毅和三总监纷纷于上半年辞职;

   2011年华南基金圈也频现人事地震。当年3月,广发前机构投资部前任总经理封树标辞职引客户不满,广发基金随后召开了2小时电话会议“紧急灭火”;6月,招商基金的原总经理成保良离职后,最终转投了上海一家产业投资基金;7月,博时原总经理肖风选择“弃公奔私”。

  高管“控制力”缺失

   基金公司高管的变动,无疑带来基金公司管理方式上的巨大调整,最终影响的还是基金持有人的利益。高管们究竟为什么要离开,高官们离开后的出路又在哪里?

   去私募,去产业基金或是监管机构等,这些都成为了高管们离开公募的最终去处。“如今的基金公司已经不比十几年前,公司数量超70家,逐渐走向规模化规范化,不得不正视基金公司的人才问题了。”业内人士表示。

   以华夏基金为例,从股东投入的数亿元资本金,发展到上百亿元的估值,很大部分是依靠着基金公司内部人才的努力。换句话说,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核心人才。“相比普通人而言,他们收入确实很高,供职大基金公司有上千万年薪,小的也有几百万。不过相比于这些人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是不成正比的。”某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同时,基金公司高管一上任便面临着调解股东方的短期利益和基金公司长期发展的关系。在这种博弈中,业绩和规模就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矛盾目标。任期内业绩不佳,规模增长乏力,股东权力之争,公司政治等等都是总经理离职的原因。“总经理在长期的个人意志得不到体现的情况下,只有一怒之下递交辞呈,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业内人士称,众多基金公司均存在股东方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博弈。如何让公司的高管和基金经理拥有更多的实权,这是基金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证监会也试图在高管股权激励方面有所动作。前不久,证监会推出了针对基金从业人员投资基金征求意见稿。而且随着基金业内高管股权激励的呼声渐高,员工持股,以及个人作为发起人设立基金公司等都将成为可能。

   但是也有某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即使基金公司的总经理的话语权增多,也无法拥有和私企一样绝对的控制力,控制力得不到满足,意志得不到体现,最终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基金人才流失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