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际货币体系正在重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3 07:1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随着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世界经济脱离了“金本位”下自动调整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美元主导的“信用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虽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伴随着持续的贸易逆差,美国向世界输出了大量的美元,从而确保了经济全球化状态下国际投资和贸易不断发展所产生的对货币流动性的巨大需求,但是,自2008年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深陷“特里芬两难”困境的美元,终于打破了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发挥的流动性、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的平衡功能。而挑战美元脆弱性的欧元体系,也因为经济周期向下调整速度的加快,金融机构“现金为王”的风险管理战略的启动,以及由此引爆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恶化所击倒,从而让本世纪崛起的欧元根本无法承担世界所期待的另一个由超主权货币所带来的能够支撑全球经济发展的“货币锚”机制。

  另一方面,令我们担心的是,欧美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为了挽救自己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不得不放任各种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从而导致了世界经济依然低迷状态下的流动性泛滥问题,比如,全球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价格出现非理性的飙升,没有基本面支撑的汇市、股市、债市和期市等金融市场上的资产价格大起大落,这种由短期投机套利行为引起的动荡不仅严重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而且重创了东亚这种依赖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来强化对外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模式。不仅如此,像中国这样拥有大量美元和欧元资产的东亚国家也面临着财富严重缩水的风险。

  即便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已经单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去抗衡输入型通胀和外汇占款的压力,但是,在欧美依然保持“低利率政策”的环境下,大量追逐高收益的海外游资还是会源源不断地冲向储蓄高、增长快、汇率稳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而导致那里的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效果却大打折扣,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因此,改革当前经济低迷和危机状态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治理方式就显得刻不容缓,而且意义重大。虽然这一巨大的挑战来得有些突然,让政界、学界和业界短时间内无法达成鲜明的共识,但是,大家已经开始对多种改革提案的优劣比较和论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管最终是走向世界统一货币的模式,还是出现竞争互补的多个大国货币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不管是以维护当今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作为改革的切入点,还是反映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利益的储备资产“SDR化”的改革方向,达成全球共识和强化国际政策协调是首要条件。为此,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复旦大学“上海论坛”金融分论坛上所探讨的东亚金融合作模式、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题,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治理模式的优化和支持经济全球化的货币功能的平衡上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系“上海论坛”金融分论坛的主题阐述,作者系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分论坛坛主)

  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刘潇潇)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