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新增信贷锐减说明了什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3 09:2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评论员张立栋
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依旧。从最新看到的一组数据可以得到印证:首先是4月份银行信贷出现锐减;同时,两个PMI指数却都出现了轻微回升。
这是一对看似矛盾的组合:信贷需求明显不足,说明经济下行仍然严峻;而从企业经理人预期而言,似乎又呈现企稳态势。
这是为什么?
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些细节:截至4月25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4月新增信贷仅1017亿元,信贷投放较3月明显放缓。金融业界人士表示,以历史经验来看,四大行的信贷规模占所有金融机构的30%左右,因此可初步判断4月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约7000亿元,与此前市场预期的9000亿元差距较大。
另一方面,5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4月PMI为53.3%,比3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而更偏重采样中小企业的汇丰4月PMI为49.3%,高于上月的48.3%。
对于经济前景,我们仍然持“谨慎乐观”。的确,现时条件下,更多人持悲观态度,听到的悲观论调不绝于耳。之所以还能谨慎乐观,不在于刻意过滤掉来自中小企业层面的负面消息,而是通过对总量数据的观察来对周期有个冷静的判断。同样也是历史经验,一轮经济下行周期的底部,常常是以大型企业的预期发生转变开始的。而从3月份官方PMI指数来看,大型企业已经开始企稳了。
企稳是政策效应的结果:始自年初的货币政策微调释放了一定数量的流动性,连续两次下调准备金率,为银行体系释放了8000多亿的信贷资金。我们知道,中国的信贷体系,从结构上决定信贷放松总是呈现从大到小,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递进的效应:大企业特别是大央企大国企首先受益,此后是规模稍小一些的企业,最后是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而3月的汇丰PMI与官方PMI的较大背离,恰好说明大型企业已经企稳,尽管它们的利润状况并不令人欣慰,但受益货币政策并改变企业管理者的预期是确定的。
而4月PMI两个数据不约而同地呈现轻微回升,则可以进一步为上月的企稳进行“加固”,让担忧的人们放下心来:至少“硬着陆”的危险已初步解除。
当然,事情并不会那么简单。这就是信贷锐减的问题。
锐减说明什么?简而言之,两方面原因,首先是信贷需求下降。我们知道,在给定的存贷差下,银行放贷越多则越赚钱;在给定的信贷资源下,银行可以控制供给的节奏。然而,需求下降却是无法控制的,追着给中小企业贷款不是他们的风格。此外,需求下降说明经济运行下行,而下行对银行而言非常不利,意味着不良资产可能上升,于是,银行自身也会产生惜贷情绪——两相叠加,就出现信贷的锐减。
那么,PMI的企稳和信贷需求的下降同时出现,我们该如何是好?
还是那句话,在信息泛滥的时候,个体和局部的情况都无法为宏观政策提供准确依据,我们应更倾向于分析总量趋势。从总量趋势来看,PMI更为真实可信。
其实,PMI的上升哪怕是轻微的上升,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它反映了近期相关政策对经济扩张动能的支持在发挥作用。事实上,PMI是一个综合的指数体系,尽管指标不多,但涵盖了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如新订单、进口、生产、供应商配送、库存、雇员、价格等。因此,相比单一的信贷数字而言,它更能反映经济的真实状况。PMI中一些特有的指标是其他统计指标中所缺少的,如订货提前期与供应商配送时间等,这恐怕更能体现出经济运行的趋势。
当然,不确定性仍然很多。两个4月PMI给出的企稳信号虽然正面,但仍然是微弱的,还不足以让我们真正乐观起来。未来经济能否继续“稳增长”,还取决于政策预调微调的持续性和力度,尤其是财政和货币政策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小微企业支持以及保障出口措施方面的针对性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PMI指数在5-7月将面临季节性下降压力,这一次微弱的回升恐怕还需要面临考验。此外,在全球流动性又一轮放松的背景下,如何有节制地放松,避免滞胀将在一段时期内成为我们持续讨论的话题。